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群众文化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

作者

薛宁

天津市和平文化宫天津300041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终与声乐艺术保持着深度交融的共生关系,无论是在晨曦公园飘出的悠扬旋律,还是社区活动中的即兴歌谣传唱,都是源自生活中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直接映射。因此,声乐演唱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一直备受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关注,富有情感的声乐演唱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与提高唱歌技巧,更是推动我国群众文化声乐演唱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

1 群众文化建设中声乐演唱的发展现状

声乐演唱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普及、连接群众精神需求的关键载体,在推动文化惠民、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肩负着双重职责:既要通过专业指导提升群众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力与歌唱技巧,更要引导声乐演唱贴合时代脉搏——既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又要精准对接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期待,以此筛选、编排契合需求的演唱内容。如,随着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政策落实,群众文化活动主动将声乐演唱与政策传播深度融合:选取反映乡村变迁、百姓幸福生活的题材创作或改编曲目,通过群众耳熟能详的民歌、参与感强的合唱等形式,让政策内容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基层。这种形式不仅降低了群众理解政策的门槛,更有效增强了基层群众对国家发展政策的认同感,激发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与生活幸福感。同时,除了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外,文化宫(馆)还会同博物馆、少年宫、学校等进行合作,组织开展一些声乐演唱活动,通过这些形式让群众从声乐演唱中汲取力量,不断奋斗,并逐渐喜爱上声乐演唱,推动群众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

2.提升群众文化声乐演唱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的意义

2.1 激发群众的内在情感共鸣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而声乐演唱更是来自生活,其具有朴素的情感特征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这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声乐演唱更容易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共鸣。随着我国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群众声乐演唱也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对人们情感共鸣的引导和激发,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尤其是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声乐表演(如《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在演唱后,更能够让群众感受到艺术魅力,更加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

2.2 提升群众文化声乐演唱的影响力

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内容之一,其影响力在我国群众文化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独唱、合唱、重唱等,不同的形式带来的精神影响也有不同,合唱能够让人感受到积极奋进的文化精神,独唱也能够将人带入歌曲表达的情境中。近年来,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机构不但加大对声乐演唱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团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这些活动大幅度地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爱好者的业务素质,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声乐演唱水平的提升[2]。

2.3 促进文化艺术的广泛传播

目前,群众文化声乐演唱凭借着广泛的参与基础,已然成为我国优质文化向下渗透的“毛细血管”,每当群众在听到《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 地加入其中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体现了我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每当 台等上面看到群众自发上传的《我和我的祖国》《如愿》等,且累计播 版本的点赞远比普通版本要高,而这种“专业引领+大众参与”的新型传播模式, 化艺术 泛传播,同时也为民间艺术表达赋予了新的活力和生命。

3.增强群众文化声乐演唱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的途径

3.1 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正确表达歌曲情感的基础, 也是运用歌唱技巧的前提,然而对于群众声乐爱好者来说,其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往 感表达空泛、技巧应用错位的情况。因此,声乐爱好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声乐作 态多维度立体解构声乐作品。以解读《东方红》为例,演唱者在解析时不仅 同时也要对歌词中“太阳升”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并正确运用陕北民歌演唱的技巧,来进行歌曲的演唱和表达,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将红色经典歌曲演唱成单纯抒情歌曲的情况[3]。

3.2 创新群众文化声乐演唱形式

传统的群众文化声乐演唱大多以合唱、重唱为主,虽然这种整齐划一的演唱形式极具气势,能够表达出努力拼搏、奋进向上的情感,但在个性化情感表达上略显薄弱。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线上云合唱”的新型演唱形式逐渐兴起,这种方式不仅打破了时间、空间、语言的桎梏,还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例如:每逢春节、中秋、国庆、六·一等节日,就会有很多群众自发地在线上平台发布一些声乐表演,虽然这些声乐爱好者表演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总有其他群众会加入他们的表演,或点赞,或转评等,这些点赞量、转评量的数据就能够直观体现当下人们对声乐活动的喜爱,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也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下,声乐演唱已经不拘泥于合唱、重唱等传统表演方式,多形式创新演唱已经成为群众声乐演唱的一种潮流,所以群众文化演唱爱好者要积极学习更多演唱形式,通过创新演唱形式,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推动群众文化声乐演唱的发展。

3.3 科学运用演唱技巧

呼吸是演唱技巧的根基,群众声乐爱好者想要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通过构建“呼吸-共鸣-咬字-情感”的演唱技巧体系,降低自己陷入“重技巧轻感情” 或“只抒情不讲究”误区的风险。通常演唱爱好者可通过训练腹式呼吸(快吸快呼/慢呼慢吸) 息保 (数数字练习法),来提高自己的气息运用;学习共鸣调节,如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来增强歌曲表达的叙事感、穿透力和抒情性;在咬字处理方面,演唱爱好者要注重字头(叼住弹出)、字腹(延长饱满)、字尾(归韵清晰),方言色彩保留的练习,从而增强歌曲表达的情感认同感。

3.4 科学运用演唱音色

在群众文化声乐演唱中,演唱者不仅需要对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解析,还需要合理运用音色,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歌曲的情感表现力。在歌曲演唱中不同音色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且不同段落的音色转换也能够表达出更富层次的情感。以《芦花》为例,歌曲在表达时要传递饱满的情感,演唱者要通过科学控音,才能够将音乐的氛围和意境准确表达。因此,演唱者需要从多渠道提升自己的控音水平,通过科学运用演唱音色,提升演唱水平,准确为观众表达歌曲的情感和精神。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元化、高品质的发展态势,群众声乐演唱作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其表达的真挚性、专业性,对推动基层文化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群众文化从业者需要充分认识提升群众演唱爱好者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从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创新群众文化声乐演唱形式、科学运用演唱技巧、科学运用演唱音色等几方面入手,全面推动群众文化声乐演唱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罗俊芳.群众文化声乐演唱技巧及演唱误区的探究[J].中外文化交流,2025,(07):182-184.

[2]郭婷婷.群众文化辅导指南——声乐演唱[J].文化产业,2023,(15):41-43.

[3]韩顺政.浅论声乐演唱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化月刊,2023,(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