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石悦

海口经济学院

摘要: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其能提升学生情感感知、表达与调控能力,促进人格完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艺术氛围等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推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情感滋养,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 音乐艺术教育; 情感教育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情感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音乐艺术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展情感教育意义深远。探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人才提供新思路。

1.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1培养情感感知能力

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语言,每一个音符、旋律、节奏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那强烈而富有冲击力的音符组合,能让学生感知到命运的无常与人类不屈的抗争精神;而中国传统音乐《彩云追月》则传递出一种宁静、悠远、灵动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东方文化中独特的情感韵味。这种对音乐中情感的感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敏锐捕捉他人和自身情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细腻地体会世界的丰富多彩。

1.2促进情感表达与宣泄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情感表达与宣泄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内心往往积累了诸多复杂的情感。当学生演唱或演奏音乐时,他们可以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到音乐的表达之中。比如,在演唱一首激昂的摇滚歌曲时,学生能够释放出内心的热情、愤怒或对自由的渴望;而演奏一首舒缓的钢琴曲,则可以让他们舒缓紧张的情绪,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温柔。情感的充分投入是激起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先决条件。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兴趣是靠教师激发和调动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甚至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这是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

2.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2.1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许多高校的音乐课程主要侧重于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演唱技巧等,而与情感教育相关的课程较少。例如,缺乏专门针对音乐作品情感分析、情感表达训练的课程。即使在现有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对音乐情感的解读也往往不够深入,更多地停留在对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绍上,没有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元素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表达这些情感。这种课程设置的失衡,使得情感教育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限制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素养的提升。

2.2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示范演唱或演奏,然后讲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声方法和音准,而较少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声音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通常是播放音乐作品后,按照固定的模式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对音乐情感的探索中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利于情感教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深入开展。

2.3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对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从学校层面来看,在制定音乐教育政策和规划时,往往更注重音乐学科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自身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缺乏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更多地关注音乐成绩和技能提升,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对情感的滋养作用。这种整体对情感教育重视不足的情况,导致情感教育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策略。首先,应增加与情感教育相关的专门课程,如“音乐情感分析”“音乐情感表达技巧”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深入讲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构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如何表达情感,以及不同音乐风格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其次,在现有的音乐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元素。例如,在乐理课程中,可以通过分析音乐理论知识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音乐规则如何服务于情感传达;在声乐课程中,将情感表达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除了训练发声技巧外,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意境来塑造情感。此外,还可以开设跨学科的情感教育课程,如将音乐与心理学、文学相结合,拓宽学生的情感认知视野,提高他们在音乐艺术学习中的情感素养。

3.2创新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手段对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一方面,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播放高清音乐视频,让学生不仅能听到音乐,还能看到演奏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音乐体验环境,如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现场或古代的音乐演奏场景中,增强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开展音乐创作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化为音乐作品,激发他们的情感创造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专业的音乐家或音乐治疗师来校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为学生传授音乐情感表达和情感治疗的经验与技巧。

3.3营造艺术氛围

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是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学校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环境,如打造音乐主题广场、艺术画廊等。在音乐主题广场上,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演出、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充满音乐元素的环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艺术画廊可以展示与音乐相关的艺术作品,如音乐家的画像、音乐历史图片等,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在软件方面,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例如,开展校园音乐节、音乐文化周等活动,邀请校内外的音乐团体和个人进行表演、讲座等。此外,鼓励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开展各种音乐创作、表演活动,形成良好的音乐艺术交流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情感的熏陶,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结束语: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明确其重要性、分析现状并采取有效实施策略,能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情感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收获情感成长,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易慧燕.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9(23):94-95.

[2]姜凯丽.多维创新视角下高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J].艺术大观,2023,(28):115-117.

[3]陈章昊.如何提升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J].亚太教育,2023,(1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