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与策略解析
程景才
凯里市湾水初级中学 贵州省凯里市 556000
引言:群文阅读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活力,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而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与欣赏古典文学。与以往的单篇文章相比,群文阅读主要通过对不同主题、风格、历史背景的整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联系,由此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所需,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浓厚兴趣。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以实现整体教学效果提升。
1 群文阅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亦被称作“1 +X 阅读法”。这一概念最早是在 2006 年赵镜中先生提出的。
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语文教学已经不再停留在知识传授中,更为关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重要部分,能够使学生理解与欣赏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且在对比不同作品中,提炼出较为丰富的诗歌特征与情感表达。群文阅读主要包含多个文本,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学习单元内掌握多种风格与主题,进而系统性地进行知识整理、对比,进一步实现更高层次的欣赏和理解。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与人文素养,这样即可在课堂中提供丰富且多元化的文本资源。而在准备群文阅读期间,需要教师认真筛选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古诗词,不断在课堂活动中指导学生认真思考与交流[1]。久而久之,通过互动式的方式即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兴趣,进而检验教师本身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评析能力。相较于以往单篇教学模式,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应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个人独特的思考能力,进一步为学生日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2.1 主体建构,解放学生阅读思维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但语言与意境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难度。基于此情况,需要针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注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身为教师,应在实施中着重思考学生知识基础与兴趣点,针对古诗词进行精选,确保从多个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由此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认同感与喜爱度,逐渐将学生转变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绽放光彩。
以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为例,在教学互动的导入阶段,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经典咏流传”的朗诵大会,并确保学生有机会作为嘉宾进行朗读。该单元的课文主要包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等经典作品,其中不仅涵盖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作品,并且还充分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独特表达[2]。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顺势播放背景音乐,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短歌行》和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确保学生沉浸式觉得感受古诗词独有的魅力。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停留在文字朗读上,另一方面体会古诗词所传递的意境与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
【教学评价】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涵盖丰富人文情感与智慧成果,通过实施科学的群文阅读,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词字里行间的意义。而教师需要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指导,使得构建良好的生本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整个古诗词的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2.2 对比分析,强化学生知识衔接
对于现阶段初中学生来说,古诗词学习上还存在语言与思维挑战。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需要提出分类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主题、情感、风格,对古诗词展开分类,确保将相同内容的古诗词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衔接[3]。这样一来,学生即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充分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对古诗词的共鸣。
以八年级上册《赤壁》《渔家傲》为例,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两首诗的意象、情感、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构建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杜牧的《赤壁》这首诗,通过描述赤壁之战,精准地展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以及个人情感抒发。诗词当中所提出的“折戟”“东风”“铜雀”等意象,不仅充分体现出战争场景,并且也蕴含作者对英雄业绩所未能展现、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悲伤的情感。通过意象表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个人情怀之间的精准联系。而对于温庭筠的《渔家傲》,主要在诗词中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作者心理的手段。诗词中“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所体现的是忧伤与孤独情绪,精准传递出作者内心对于时光流逝,以及人生无常的全面思考。虽然说,两首诗歌所展现的场景与历史背景大不相同,但同样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于人生、历史的深刻与复杂思考。
而在进行群文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对比分析,确保学生可以发现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4]。一方面,两者均运用较为丰富且生动的自然意象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虽然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但依然对生命、历史、时间进行深刻且微妙的感知。通过这种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理解文学元素以及背后的意义,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探索中华文化的美。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类似古诗词的串联以及对比分析,可以指导学生从特征、氛围、情感等多方面针对古诗词进行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衔接与整合能力,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古诗词当中独有的魅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群文阅读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实现情感交流与文化传承。通过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视角中感受诗词内涵,实现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提升。未来,需要全面注重教学的创新,不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得学生在赏析中感受古诗词所具备的独特韵味。
参考文献:
[1]张媛媛,韦冬余.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与策略[J].汉字文化,2025,(10):128-130.
[2]何发明.悠悠乡愁,以“诗”咏怀——初中语文思乡类古诗词《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群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2024,(17):116-119.
[3]陈晓静.基于任务驱动的“1+X”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5):162-164.
[4]孙振坤.串联解析,感悟情怀——“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指导策略探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03):77-78.
程景才,19760910,男,苗族大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