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的优化与实施研究

作者

吴佳倩

汕头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中心 广东省汕头市 510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工程建设模式由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工程造价控制已从建设阶段降低造价为目标,逐步发展到全面、系统的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成本控制通过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进行统筹规划和动态调整,有效避免“三超”(概算超概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确保工程在既定投资目标范围内达到质量和进度的均衡。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在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时,仍然面临着阶段划分、数据落后、多专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开展全过程成本控制策略的优化和实施研究,对于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涵与现存问题

1.1 核心内涵

“全程覆盖、动态调整、协同推进”是全过程成本控制的核心特点,贯穿于项目立项至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决策阶段需要对投资估算进行精确的测算,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提供基础;在设计阶段,依托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优化方案,对成本进行源头控制;在招标过程中,要规范招标文件的编制和评标过程,确定合理的合同价;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动态监控和变更管理,避免工程造价的超支;在竣工结算阶段,要对工程量和费用进行精确审核,使成本管理最终形成闭环。每一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需要建立一个“数据互通,目标统一,责任清晰”的控制系统。

1.2 现存问题

阶段划分导致目标衔接断裂:大部分公司在各个阶段都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了分工,在决策阶段的投资概算和设计阶段的概算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设计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到施工成本。由于造价管理人员没有参与到前期规划工作中,对项目背景和设计意图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了现场造价控制与前期目标脱节,容易发生"边施工边调整方案"的局面,从而导致成本支出的进一步增加。

数据壁垒限制了动态控制效果: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依靠手工统计和文件记录,各个阶段的数据(如设计图参数、施工签证、材料价格变动等)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或者部门中,无法实现实时共享和联动分析。例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建设部门很难及时向成本部门反馈价格变化信息,导致成本核算滞后,错过了最好的成本调整时机。

2.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的优化方向

2.1 决策阶段

作为成本控制的源头,决策阶段需要有科学的论证和数据支持,以保证投资估算符合工程实际需要。一方面,建立"多维度量算模型",对同类型工程造价(单位面积造价、主要材料费、人工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工程所在地建筑材料价格、人工费标准、政策税费等因素,运用“指数估算法+详细估算法”对项目总投资进行精确测算。另一方面,引入"可行性研究-成本联动机制",将成本敏感度分析纳入可行性分析,对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施工规模、施工标准、施工工艺等)进行多方案比选。以某住宅工程为例,比较了“装配式”和“常规现浇”两种建造方式在成本上的差别,从中选出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施工方案,使估算的投资误差小于 5% 。

2.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协同优化,使设计方案在经济和功能上达到平衡。严格执行限额设计,以决策阶段的投资概算为基础,把造价限额分解到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个专业设计环节,并对各个专业的成本控制指标(如混凝土用量、钢筋含量等)进行明确,在设计完成后进行成本核算,如果超过限额,就需要对方案进行优化,直到达到要求为止。本项目引入价值工程理念,在保证功能(如抗震等级、使用年限等)的基础上,采用“功能造价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如某商业综合体建筑外墙设计时,对“玻璃幕墙”和“真石漆”两种材料的性能和造价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外观和隔热性能的前提下,真石漆外墙可以节约 30% 的成本,最后选择了真石漆方案,有效地节省了成本。建立“设计-造价协同评审机制”,让造价人员全程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实时评估设计方案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性优化的意见,避免在设计完成之后,因为成本太高而不得不对方案进行调整。

2.3 招投标阶段

在招投标过程中,要通过标准化操作和防范风险,制定合理的合同价款,减少后续工程造价纠纷。优化招标文件的编制,将工程成本计算依据

(如定额标准、材料价格确定方法等)、风险承担范围(如材料价格变动幅度等),以及工程变更和签证处理等,避免招标文件表述不清,造成投标单位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偏差,造成报价漏算或高估冒算。完善评标机制,用“综合评价法”代替“最低价中标法”,在对报价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将投标人的技术水平、履约能力和过往业绩考虑在内,防止投标人以低于成本中标后,再通过工程变更、签证等手段来弥补亏损,从而导致造价失控。在签订合同时,要加强对合同价格的管理,如:固定总价、可变单价等,要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选择合适的合同形式:工期短,设计图纸完备的项目,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以锁定成本风险;对于工期较长,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工程,采用调整单价合同,并约定材料调价公式,合理分担风险。

2.4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实施环节,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实时监控和精细化管理,保证工程造价在预算之内。构建“动态成本监控系统”,利用 BIM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施工数据(如工程量、材料消耗、人工投入等)进行实时采集,并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出现偏差(如材料消耗量超过预算 10%等),则应及时查找原因(如施工工艺不合理、材料浪费等),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按月进行主要原材料价格信息的更新,当价格变动幅度超过合同规定的范围时,及时进行材料调整签证,确保成本核算准确。

2.5 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环,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精确审核和标准化,以保证工程造价真实、合理。制定《竣工结算审核细则》,将审核依据(如合同文件、设计图、签证记录等)、审核内容(如工程量计算、单价套用、费用计算)和审核流程进行详细审核,采取“全面审核法+重点抽查法”对结算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对工程量大、造价占比高的分项工程(如主体结构、机电安装等)进行全面审核,提高审核效率与准确性。加强结算争议处理,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如工程量计算、签证费用等),组织业主、施工方、监理方召开协调会,按照合同约定和相关规范,确定解决争议的办法。

3.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优化策略的实施路径

3.1 构建协同化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

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在企业层次上,建立由项目经理、造价主管、设计主管和施工主管组成的“全过程成本控制领导小组”,对每个阶段的成本控制进行统筹协调;在项目层次上,要对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在决策阶段由投资部门进行投资估算,在设计阶段由设计部门和造价部门共同进行限额设计,在招投标阶段由招标部门和造价部门共同编制招标文件,施工阶段由施工部门与造价部门配合开展动态监控,竣工结算阶段由造价部门负责结算审核。

3.2 完善信息化技术支撑,打破数据壁垒

建立一个能够集成各个阶段造价数据和管理功能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投资估算模块,支持历史数据的查询和估算模型的建立;限额设计模块实现了设计指标和成本限额的联动控制;招标管理模块,支持招标文件的编写,投标文件的评审和合同的管理;施工监控模块,利用 BIM 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时收集施工数据,进行成本动态分析;竣工结算模块,实现结算数据的上传,自动审核,跟踪争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过程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优化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精细化发展。在决策阶段加强投资估算,在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规范流程和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控和变更控制,在竣工结算阶段进行精确审核和解决争议。建立协作组织结构,健全信息技术支持,强化专业人才培训,是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战略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吴向军. 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的优化与实施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3):172-174.

[2]王晋宏.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2025,(13):36-38.

[3] 周怡.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J]. 中国招标,2025,(07):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