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刘大园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通济实验学校2239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存在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互动不足、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互动式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其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与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开展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主动构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合作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互动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交往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交往,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现状
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讲解,学生主要是倾听和记录。虽然一些教师也尝试引入案例分析、提问等方式增加课堂互动,但互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评价方面,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情感态度关注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
1.互动形式化:部分课堂互动仅停留在表面,如简单的提问与回答,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教师提问的问题多为记忆性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互动未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在课堂互动中,少数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而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信心。这导致互动无法覆盖全体学生,影响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互动也缺乏实际意义。
4.评价机制不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学生在
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缺乏对学生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评价,无法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式学习。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师生互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深度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校园侵权事件”情境,提出“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与教师互动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全员参与: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在互动过程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加强生生互动
1.合理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在教学中,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合作探究。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内容时,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诚信小故事”,通过小组合作排练和表演,加深学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习动力: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如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为了小组荣誉积极参与准备和比赛,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与同伴的互动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深化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1.结合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入生活中的案例、热点事件等,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实际情况,讨论网络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
2.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学习体验: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例如,在学习“国家利益至上”时,播放爱国主义教育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围绕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此外,通过优化师生互动、加强生生互动和深化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能够构建更加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36):77-78.
[2]方磊磊.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2(2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