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型车钩支撑座卡滞故障的分析与探索
左盼盼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集宁车辆段锡林浩特运用车间 026000
引言:我国目前铁路货运正在朝着重载化、高速化方向发展,而 17 型车钩作为核心的连接装置,对铁路运输效率及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该型号支撑座在运行中容易发生卡滞故障,会造成车钩三态作用失效、钩高差超限等问题,给重载列车的稳定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常规检修主要以定期修为主,面临过度维修和漏检并存的矛盾。为此,需要系统剖析支撑座卡滞的机理,探索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对于提升车钩系统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7 型车钩支撑座的结构与功能
1.1 结构组成
17 型车钩支撑座是车钩系统中的关键承载部件,其中支撑座本体由高强度合金铸钢整体铸造,采用优化线形设计减少应力集中,顶部设置与车钩构体连接的螺栓安装座,底部布置与车体底架固定的定位销孔,形成三维空间刚性约束。弹性支撑装置由橡胶金属复合弹簧组成,其多层硫化结构可实现垂直方向 15-20mm 弹性压缩量,配合铍青铜磨耗板形成低摩擦系数滑动副,衰减纵向冲击能量。配合间隙设计遵循精密制造理念,支撑座与车钩钩尾框垂直方向预留 3-5mm 动态间隙,水平方向设置 8-12mm 摆动空间,保证车钩自由摆动需求,同时利用止挡铁限制最大偏移量。
1.2 功能定位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17 型车钩支撑座是纵向荷载的核心传递路径,利用高强度螺栓和车钩构体形成刚性连接,对牵引、制动时产生的最大 1800kN 纵向力,经橡胶弹簧缓冲后均匀传递至车体底架,避免钩体局部应力集中造成断裂。支撑座内置橡胶金属复合弹簧具有非线性弹性特征,其动态刚度随荷载增大自动调节,衰减列车启停时的冲击振动,隔离轨道不平顺引发的高频振动,降低车钩纵向加速度波动幅度[1]。此外,垂直方向弹性支撑装置可控制钩高差,水平方向止挡铁能限制车钩最大侧向偏移,保证列车通过曲线时车钩摆动角度不超过 ⋅±3∘ ,维持钩缓装置的三态作用稳定性。
2 17 型车钩支撑座卡滞故障的分析探索
2.1 故障现象分类
按照运动方向可将卡滞故障分为垂直卡滞、水平卡滞、复合卡滞三类。其中垂直卡滞表现为支撑座与车钩钩尾框在垂直方向发生刚性接触,导致钩高差超出标准值±10mm 范围,严重时成车体倾斜。水平卡滞是支撑座侧向与车体底架摩擦,造成车钩摆动受阻,通过曲线时产生异常噪声。复合卡滞是前两者同时存在,车钩三态作用完全失效。根据故障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可划分不同等级,一级故障钩高差超限 15mm以上或车钩摆动完全锁死,需立即处理。二级故障钩高差 10-15mm 或间歇性卡滞,限速运行到站修作业场。三级故障钩高差未超过 10mm 或轻微摩擦,纳入段修计划整改。
2.2 故障主要成因
此类故障成因包含多个方面,制造工艺方面,铸造过程中冷却速率不当,在支撑座本体圆角过渡区形成微观缩松,降低材料疲劳强度。橡胶弹簧硫化工艺偏差会造成弹性模量波动超过 ±20% ,影响缓冲性能稳定性。装配质量方面,螺栓紧固扭矩超差,预紧力低于 320M⋅m 连接松动引发异响,高于 380N⋅m 可造成铸钢件微裂纹。磨耗板安装倾角超过 0.5∘ ,加速偏磨。运行环境方面,小半径曲线路段车钩侧向力激增,止挡铁过早磨损。极端气温下橡胶弹簧硬度变化,弹性衰减明显[2]。维护管理方面,探伤周期长,磁粉检测对内部裂纹检出率较低,润滑作业未按标准涂覆二硫化钼润滑脂。
2.3 故障诊断检测
故障检测中采取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检测技术。在静态检测中,采用钩高尺和激光轮廓仪精确测量支撑座和钩尾框的垂直间隙,如果实测值小于设计值 3mm ,即有垂直卡滞风险。使用磁力表座固定千分表,测量车钩摆动至极限位置的侧向间隙,如果超过 12mm±1mm 的标准范围,说明水平约束失效。在动态检测中,在车体底架和支撑座间加装三向加速传感器,实时采集纵向冲击、横向振动、垂直振动数据。如果振动频率出现 100Hz 以上异常谐波,说明弹性支撑装置性能劣化。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支撑座接触面温度,如果运行后温升超过环境温度 25∘C ,说明有干摩擦或过载现象。
2.4 故障预防改进
优化支撑座设计,将其本体圆角半径从 R8mm 增大到 R12mm ,降低应力集中。弹性支撑装置改用渐变刚度橡胶弹簧,利用分层硫化工艺实现刚度梯度过渡,提升缓冲性能稳定性。制造工艺引入真空铸造技术,使铸件含气量低于 0.05% ,配合激光熔覆修复工艺处理表面缺陷。利用红外在线监测橡胶弹簧硫化过程,保证硬度公差符合标准。建立钩高差动态数据库,当累计变形量超过 2mm 启动预防性更换[3]。推广超声波相控阵探伤技术,提升支撑座内部缺陷检出率。在曲线半径低于 600m 区段加装车钩摆动限位装置,降低侧向冲击力。制定润滑周期智能提醒系统,保证每 5 万公里涂覆纳米石墨润滑脂,将摩擦系数稳定在 0.12-0.15 范围内。
3 结论
17 型车钩支撑座卡滞故障与设计、制造、运用、维护等多方面因素均有关联。针对此类故障,可采取结构优化及工艺升级,提升抗卡滞性能。如增大圆角半径、采用渐变刚性弹簧等设计改进,配合真空铸造、激光熔覆等制造技术,从源头降低故障风险。建立动态监测与智能检修制度,结合超声波探伤、红外热成像等检测手段实现早期预警和精准处置。配合强化运用环境适应性管理及润滑维护规范,延长支撑座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郑和平,刘海东.关于货运机车与货运车辆连挂互钩差超限的原因分析与建议[J].铁道车辆,2023,61(5):162-166.
[2] 王 莹, 刘 建国 .C_(70) 型 敞 车车 钩 超限 工 艺 分析 [J]. 金 属 加工 ( 冷 加工),2024,13(2):85-87.
[3]刘瑞雪,郑和平. 关于 17 型车钩支撑座卡滞故障的分析研究[J]. 铁道车辆,2024,62(1):200-203.
作者简介:姓名:左盼盼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9.09.28 学历:大专 籍贯:吉林省长春市 民族:汉 职称:技师 研究方向:铁路机车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