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情感传播视域下非遗在微短剧中的传播策略探析

作者

朱建玲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其传播不仅关乎技艺存续,更涉及文化认同建构。微短剧作为短视频时代的新兴叙事形态,凭借时长碎片化(单集 1-5 分钟)、内容轻量化、互动即时化的特点,与 Z 世代“情感先行”的接收习惯高度契合。从情感传播视域出发,探寻非遗与微短剧的融合路径,通过情感符号、情感叙事、情感互动激活受众的文化认同,成为破解非遗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

一、情感传播视域下非遗微短剧的核心传播策略

1.情感符号的“轻量化”建构:从“文化符号”到“情感符号”

聚焦非遗手作的“动态瞬间”——如景德镇陶瓷拉坯时泥土在掌心的纹理变化、苗族银饰锻造中锤砧碰撞的火花飞溅,通过微距镜头放大技艺的“温度感”,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指尖上的情感表达”;将非遗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如侗族大歌在吊脚楼前的合唱、苏州评弹在园林水榭的演绎),用青砖黛瓦、竹编木构等地域符号唤醒受众的“文化记忆图景”,强化“非遗即生活”的情感认知。

在微短剧台词、背景音乐中融入非遗所在地的方言(如川剧变脸中的四川话念白、东北二人转的方言唱词),方言的“亲切感”能快速拉近受众与非遗的心理距离;

提取非遗技艺的独特声响(如古琴的“泛音”、木版年画的“刻版声”、景德镇瓷窑的“开窑脆响”)作为“声音符号”,通过立体声效营造沉浸式情感体验——例如,用 3D 环绕声呈现苗族芦笙舞的群奏场景,让受众仿佛置身于节日庆典的热烈氛围中。避免“技艺说明书”式台词,转而呈现匠人的心路历程——如“爷爷说,这门手艺传到我这儿,不是让它躺在玻璃柜里,而是要让它走到年轻人的手机里”,用个人化叙事传递传承的情感张力。

2.情感叙事的“故事化”创新:从“技艺展示”到“情感叙事”

聚焦非遗传承人的个体故事——学徒期的挫败(如“学了 3 年,师傅说我的剪纸还没‘剪出魂’”)、传承中的坚守(如“哪怕只有 10 个人看,我也要把皮影戏演下去”)、创新中的突破(如“给皮影戏配上电子音乐,没想到 00 后说‘太酷了’”),通过“挫折—坚持—蜕变”的情感线引发受众对“坚守与创新”的共鸣;以“非遗与我的生活”为切入点——城市白领用家乡的蓝染布料做通勤包、留学生在海外用剪纸装饰宿舍、年轻父母带孩子体验活字印刷术,展现非遗从“遥远的文化”到“身边的陪伴”的情感转变,强化“非遗可亲近”的认知。每集围绕一个核心情感点设计叙事(如“乡愁”“匠心”“传承”),采用“冲突引入—情感铺陈—升华点题”的三段式结构(例:《老篾匠的新手机》——老匠人学拍竹编视频遇技术障碍→孙女教他用剪辑软件→手机里的竹编视频获网友点赞,传递“代际传承中的情感连接”),在 3 分钟内完成情感起承转合;

多集围绕同一非遗项目,从不同维度展开情感叙事——如《苏绣里的四季》系列,春季篇讲“绣娘为新生儿绣百蝶被”的温情,夏季篇讲“年轻人用苏绣技法设计潮牌服饰”的创新,秋季篇讲“海外华人收藏苏绣屏风寄托乡愁”的眷恋,通过多视角情感叠加,构建对非遗的立体情感认知。借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意境”(如徽派建筑前的宣纸泼墨、江南雨巷中的油纸伞制作),用空镜、慢镜头营造“古韵悠长”的情感氛围,满足受众对“传统文化诗意”的心理期待;

采用“反差萌”“沉浸式体验”等现代叙事手法——如让非遗传承人以“第一视角”拍摄 vlog(“今天带大家看看,我修复古琴的‘魔法实验室’”),或用“非遗技艺+剧情反转”设计冲突(如“以为是普通的木雕摆件,镜头拉近发现刻着《山海经》故事”),

用年轻化表达激活情感兴趣点。

3.情感共鸣的“场景化”培育: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根据不同平台用户的情感偏好调整内容——在抖音侧重“强视觉冲击+短平快情感点”(如 15 秒的苗族银饰锻造火花镜头配文案“这就是老匠人的‘高光时刻’”),在 B站侧重“深度叙事 + 文化解读”(如 5 分钟的古琴斫制纪录片《一张琴的十年》配弹幕互动“看到师傅磨琴漆的手,突然懂了什么是‘时间的重量’”);结合线下体验强化情感记忆——如微短剧《景德镇的陶艺人》结尾引导观众“点击定位,预约同款陶艺体验课”,将线上情感共鸣转化为线下文化体验,形成“观看—认同—参与”的情感闭环。在微短剧结尾植入非遗的当代价值阐释——如讲苗族银饰时,不仅呈现锻造技艺,更点明“每一片银花都是苗族祖先迁徙的地图,戴在身上,就是把民族的记忆带在身边”,将技艺层面的情感共鸣升维为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代际传承”“地域认同”等主题,将个体情感融入集体记忆——如《外婆的麦芽糖》微短剧中,外婆做糖的场景勾起观众对“奶奶的味道”的共同回忆,进而联想到“传统美食是中国人共同的味觉基因”,实现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的同频共振。

二、情感传播策略的实践原则与挑战

1.实践原则:平衡“情感赋能”与“文化保真”

避免为追求情感共鸣过度娱乐化改编(如将非遗技艺与低俗梗强行结合),需确保情感符号、叙事内容与非遗的本真性一致——例如,演绎古琴艺术时,可聚焦“匠人对音色的极致追求”的情感点,但不可虚构“古琴能治病”等违背文化常识的情节;通过个人故事、细节体验传递非遗的普遍情感(如“坚守”“传承”“乡愁”),而非局限于小众的地域情感,让不同背景的受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连接点。

2.现实挑战与应对路径

微短剧的短时长可能导致情感表达停留在“视觉冲击”“瞬间感动”,难以深入文化内核。应对策略:采用“微短剧 深度解读”的组合模式——每集微短剧后附加 1 分钟的“非遗小课堂”,由传承人解读技艺背后的文化寓意(如“为什么苏绣的‘双面绣要正反一样?因为老祖宗说,做人做事也要‘表里如一’”),将情感共鸣转化为文化认知;Z 世代注意力分散,易被多元信息分流。应对策略:强化非遗微短剧的“情感辨识度”——统一视觉风格(如固定使用水墨片头、传统配色)、重复核心情感符号(如每部微短剧结尾定格匠人专注的手部特写),通过“情感记忆点”增强受众对非遗内容的识别与留存。

结论:

情感传播视域下的非遗微短剧传播,本质是一场“以情感为桥,渡文化之河”的实践。通过情感符号的轻量化建构,非遗从“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载体”;借助情感叙事的故事化创新,非遗传播从“技艺展示”升级为“价值诉说”;依托情感共鸣的场景化培育,非遗与受众的关系从“单向输出”演进为“双向对话”。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传播策略,不仅能激活年轻群体对非遗的情感认同,更能让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国伟.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6(22):23-25.

[1]刘广宇,王成莉.短视频语境下非遗影像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以抖音、快手为例[J].当代电视,2021(0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