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中的焊接结构优化

作者

马蓉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引言

铝合金焊接结构已经成为轨道车辆复杂承载部件的主要连接方式。在轨道交通朝着高速、轻质、节能方向发展的进程中,铝合金因密度较低(约 7g/cm3 约为钢材密度的 )、具备较高的比强度且耐腐蚀等特点,逐渐在轨道车辆车体材料选择 体各主要部件(侧墙、车顶、底架、端墙)的关键工艺,其结构设计和 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焊接结构开展优化工作,对于提高整车安全性、延长车辆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而言,或具有较为显著的工程意义。

1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焊接结构的技术特点与挑战

1.1 材料与结构特性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常用的 6000 系(如 6082-T6)和 5000 系(如 5083-H111)铝合金各有特性:6000 系经热处理强化后,焊接形成的热影响区(HAZ)存在一定程度的软化现象,强度可能降低15%-25%;5000 系采用固溶强化方式,其焊接性能相对良好,但在强度方面可能不及部分其他合金系列。车体构造主要由 3-8mm 厚度的薄壁中空型材焊接而成,典型连接结构包含:

侧墙与车顶的连接:多采用角接或T 型接头形式,在运行过程中需承受垂向及侧向载荷作用;

底架横梁与边梁的连接:常以搭接或对接接头为主,主要承担纵向牵引力及制动时产生的载荷;

端墙与侧墙的连接:多为复杂空间曲线接头设计,需同时考虑密封性能与结构强度要求。这些结构设计往往存在焊缝分布较为集中的情况,单节车体焊缝总长度通常在500-800m 区间,并且受力形式较为复杂,其中交变载荷占比较大,约达70%,因此对焊接工艺和质量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1.2 核心技术挑战

1.2.1 焊接变形与应力集中

铝合金具有较大的线膨胀系数,在焊接过程中,局部高温致使热胀冷缩难以均匀分布,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翘曲变形(例如侧墙焊接后的平面度偏差或超 3mm/m) )。此外,若接头形式设计不够合理(像直角过渡、焊缝余高偏大等情况),应力集中系数(Kt)或会达到 1.5-2.0,这在 定程度 上为疲劳裂纹萌生创造了条件。以某地铁车辆为例,运营5 年后,底架横梁焊接接头因应力集中问题出现疲劳裂纹,裂纹扩展速率约为0.02mm/循环。

1.2.2 热影响区软化与性能不均

6082-T6 铝合金焊接后,当热影响区峰值温度超过 200℃时,强化相 (Mg2Si )可能发生粗化析出,致使硬度从 100HV 降至 70-80HV 左右,强度或损失约20%。若焊接参数选择不够恰当(如热输入过高),软化区宽度或达5-10mm,从而对接头承载能力产生较为明显的削弱作用。

1.2.3 焊接缺陷控制难

铝合金表面的氧化膜 (Al203) )熔点较高(2050℃),若清理工作未能做到位,很可能形成夹杂;在焊接过程中,氢溶解度会出现急剧下降(液态铝溶解度约为固态的20 倍),进而容易产生气孔问题(当气孔率超过5%时,强度或下降10%-15%)。某动车组车体焊接抽检数据表明,未经过优化处理的接头气孔缺陷率达到8%,与标准允许的3%存在一定差距。

2 焊接结构优化策略

2.1 接头形式与结构设计优化

2.1.1 应力分散型接头设计

尝试将直角接头替换为圆弧过渡形式,可使应力集中系数从 1.8 降低至 1.2-1.3 区间。以侧墙与车顶连接的T 型接头为例,若将内侧直角改为R5-R8mm 圆弧,有望使疲劳寿命提升约40%;

对接接头的坡口形式优化方面,X 型对称坡口在减少焊接变形与均衡焊缝金属分布上,表现出优于 V 型坡口的潜力。实际应用中,可将变形量从5mm 控制至2mm 左右,有效缓解单侧应力集中问题;

在底架边梁与地板焊接处增设 2-3mm 厚的过渡斜板,能够改善载荷传递路径,使应力分布从突变式转为渐变式,实测数据显示局部应力可降低约30%。

2.1.2 轻量化与强度平衡设计

基于拓扑优化技术,可在非承载区域适度调整焊接工艺。例如,车顶波纹板与纵梁焊接时,将满焊工艺改为间断焊(焊段长 50mm,间距 100mm),在维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减少约30%的焊接工作量,同时降低热输入总量,有助于控制焊接变形。

2.2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

2.2.1 焊接方法选择

MIG 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在长直焊缝的焊接场景(如侧墙型材拼接)中,脉冲MIG 技术具有一定优势。当电流设置在 180-220A、电压处于 22-25V 区间时,若将热输入控制在 1.2-1.8kJ/mm,气孔率或可有效降低至2%以下,相较于传统MIG 焊工艺表现更为良好。

TIG 焊(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对于根部焊道与密封焊缝(例如端墙与侧墙连接部位)的焊接作业,采用交流TIG 焊有助于去除氧化膜。在焊接过程中,若将焊接速度控制在50-80mm/min,或许能够实现较为均匀的熔深,使其达到板厚的70%及以上。

激光-MIG 复合焊:在处理6-8mm 厚板对接时,激光(功率3-4kW)与MIG 电弧的协同作用展现出独特效果。与纯MIG 焊相比,该复合焊工艺可使热输入降低约40%,热影响区宽度有望从8mm 缩减至3-4mm,同时软化区强度损失或能控制在10%以内。

2.2.2 热输入与顺序优化

“低热输入、多层多道”工艺:在进行6mm 厚6082 铝合金对接焊接时,采用分层焊接的方式或可取得较好效果。分3 层进行焊接,第一层电流设置为160A,第二层180A,第三层200A,并且将每层间温度控制在150℃以下,这或许能够有效避免因热累积而导致的晶粒粗化问题。

焊接顺序优化:侧墙焊接过程中,采用“对称施焊、从中间向两端”的顺序,优先焊接纵向长焊缝,随后进行横向短焊缝的焊接,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式有可能将整体变形量控制在 3mm/m 以内,较传统焊接顺序(变形量达6mm/m)具有一定改善。

3 焊后处理与质量控制技术

3.1 变形矫正技术

在侧墙平面度存在偏差的区域,尝试采用“机械矫正与局部加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液压千斤顶施加不超过材料屈服强度80%的反向作用力,并配合150-200℃的局部加热辅助矫正,有望将变形量控制在 1mm/m 以内。6082 铝合金焊接完成后,可考虑进行 的整体时效处理。利用时效过程中应力释放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15%-20%的残余变形。

3.2 缺陷检测与修复

推荐使用“100%UT+MT”的检测方案,其中超声波探伤(UT)可有效检测内部气孔、未熔合等缺陷,检测灵敏度能够达到识别Φ2mm 平底孔的水平;磁粉探伤(MT)则对长度 ⩾0 .5mm 的表面裂纹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

针对缺陷修复,当遇到直径≤3mm 的单个气孔时,可尝试通过砂轮打磨后进行补焊处理;对于裂纹缺陷,建议先钻出直径 3-5mm 的止裂孔,在彻底清除裂纹后采用分层补焊的工艺,修复后的强度通常能够恢复至原有强度的95%以上。

结束语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焊接结构优化需从“结构设计-工艺参数-材料匹配-数值模拟”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采用圆弧过渡接头、低热输入焊接、焊后残余应力调控等技术,减少应力集中、控制热变形、提升疲劳强度,以显著提升焊接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焊接结构将朝着“更高强度、更轻重量、更长寿命”的方向发展,为轨道交通装备的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德惠,李业雄,张林儒,等.轨道车辆焊接结构轻量化发展趋势概述[J].焊接技术,2021,50(8):4-5.

[2] 向 勇, 罗胜, 潘启 亮, 等 . 铝 合金 车体 总成 焊接 工艺 及车 体尺 寸控 制 措施 [J]. 铁道 车辆,2024,62(06):131-136.

[3] 徐 兵. 探析 在动 车组铝 合金车 体焊 接中焊 接技 术的应 用及发 展趋 势 [J]. 世 界有色 金属,2019,(20):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