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王海燕 夏书霞
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德国“双元制”教学为世界贡献了优秀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被很多国家的企业与学校借鉴与采用。我国在中职院校开展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开始于2000年后,机电一体化又是很多国家引入德国教学模式最成熟专业。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方案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关键词: 中德合作办学 机电一体化 职业素养提升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呈现短缺的社会就业形势,尤其是可以涵盖设计、制造、调试到维护全过程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早在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的教育问题,已商定双方支持职业院校间开展结对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和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借鉴“双元制”办学模式,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水平,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此外,项目还包括开发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体系,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这些政策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中德合作在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提升效果
笔者所在高级技工学校2018年接到河北省开设中德项目任务,2019年开始与北京德信合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沟通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由德国手工业协会培训机构派出教师指导与商定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并实施。截止到2024年7月,已经有一批毕业生正式就业,一批学生进入岗位实习阶段。下面一组数据是两个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班与本校一体化中专班学生的就业数据分析。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中德合作一体化班级从事本行业人数占比均在70%以上,而机电一体化中专班的不完全统计为20%左右。学校的普通机电一体化班级教学意义难以得到体现,没有能为社会提供给更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而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班级因为所学知识扎实,能够胜任相关工作,多数还在从事本行业,也让中等职业教育看到教研教改后的成效。
二、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施内容
1.中德合作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需要德方派出专家进行大纲解读与项目分析。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教学形式上做出改变,需要教师做好项目选定、课程安排、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成果分享形式设计、评价形式设计等。教师在课前做的准备工作更多,同时中德合作教师要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理论与实践工作在一堂课中切换,没有界限,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学习成就感。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前将学生工作流程自己实践一遍,找出问题,在教学中重点提示学生,引导教学顺利完成。
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课上就可以解放双手,掌握课程节凑,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多观察学生表现,脱离传统讲授式教学工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中德合作教学方案设计
中德合作教学方案不再是传统知识点理解的教案设计方式。教学任务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不能再按课本项目进行,要符合当地企业需求。中德合作教案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流程,无需复杂,只要将教学环节整理清晰,明确上课步骤与时间安排;第二是做任务书、信息页、引导文。教师教案设计内容要从工作实际出发,让学生以任务形式接受工作,阅读或查找本次任务相关的知识,按照引导文完成理论知识自学并展示,教师在共性问题上讲解;第三,工作任务由学生规划设计流程,填写物料领取单完成。学生根据任务单明确任务后,规划完成时间,检查物料,实施作业,检测运行。整个过程符合了现在紧缺的涵盖设计、制造、调试到维护全过程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培养方向。
教学方案设计除技能、知识点外,还要有环保、节能、爱惜工具与物料、归纳整理、创新意识等的综合性培养方案,循序渐进的设计到开设课程中。这需要机电一体化所有教师共同设计完成,不能独立,以免培养方向的误差造成学生困扰。
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个工作的肯定和可以提高部分的明确指出。教师在此环节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更多注重的是技术与质量。评价学生完成情况时教师要看到每个细节,例如加工尺寸、螺钉紧固度,使用物料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止回阀螺母是否锁紧等。在多维度评价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与他人比较的优势与差距,养成“不断赶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严肃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对学生是否合格的机电一体化工的检验。建议分为中期与终期两部分完成。中期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标准化作业是否达标,不要考察学生知识的灵活掌握情况,例如编程不是在此阶段的内容。终期考核设置在学制末,学生亲自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加工、电气设计与气路设计都要独自完成,教师只起到建议和帮助解决问题的角色。
三、中德合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中德沟通时间过长
由于中国与德国时差、语言、思维等方面问题,沟通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避免因为等待耽误教学进度。沟通探讨过程中要做好计划,与合作公司提前商定,双方以最高效率完成。
2.与普通班级学制的区别
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需要五年完成学习任务,普通班级只需要三年。这些会成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思想波动,认为自己毕业完,难坚持。教学内容差距大,投入的师资和教学资源较多。学校资金量投入较大,也需要占用教师资源较多,其他教学工作会受到影响。
3.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
中德合作班级的就业岗位直接关系到职业素养提升高度。虽然调查表中显示中德班学生多数在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但因为国内的企业多数还在看学历门槛,虽然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相比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岗位等级差别较大。更应该多渠道把学生们送出去,在德国企业或去争取德国工作机会,让考取的德方认证证书发挥最大的作用。
中德合作教学模式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让学生专业度提升,学生们学会设计、预算、采购、展示、排查故障、设备检测、标准化作业,环保、节能等企业机电一体化工人具备的专业素养,是真正提升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改革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成果的总结和发布(课题编号:JRSJY-202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