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幸 李雅楠
郑州财经学院 会计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高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高地及建成中国特色一流高校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与新质生产力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是高校知识再生产的重要任务,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是高校组织科研的主要目标,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的新型生产关系是高校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向。高校支撑新质生产发展,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践行绿色教育等,进而有力地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高校改革 科技赋能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核心关键是创新,核心动力也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决定新质生产力要素结构,最重要的是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要素的深度渗透、融合、改造与全面地提升,使生产力全部要素和性质得到革命性改变。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飞跃,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中国要在大国博弈中稳胜,就必须以前沿颠覆性技术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优秀人才的集聚地,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枢纽和结合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集中力量。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以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加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更大作为,做出新的贡献。教育、科技、人才系统集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产业革命与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轨迹高度相关。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作为科技、教育、人才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与核心要素。
一、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理应为培养新质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高校要科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高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创新,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加快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好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为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力量。而数字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这不仅是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有知识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具备数字素养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人才。
二、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关键,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力军,为知识创造与应用、重大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显著优势日益显现。高校具有学科的优势,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主阵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地;高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具有教学相长、人才荟萃的优势。学生求知若渴的好奇心、想象力,质疑、探究的精神,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高校承担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80%以上的科研任务。高校“有组织科研”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包括应用基础研究,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发挥一流学科及学科群优势,加强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引导传统学科转型升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发展的雁阵结构;集聚优势资源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升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水平,解决关键核心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原动力。
三、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高等教育要为产学研深度结合与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下,生产力诸要素迭代升级和产业创新变革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要与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三契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坚持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创新要素“四协同”。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发表上,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校在创新全链条中有着独特优势,应在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和互通互融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校地企”协同融合发展,政产学研用贯通,推动“0-1”的原始创新、“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100”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见效。
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高校作为高端智库,要为生产关系变革与制度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要先实现制度创新,要不断调适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力发展开拓道路。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思想引领、制度供给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践问题更是重大理论问题。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功能优势与人才优势,聚焦整体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理论探索与政策研究,在制度创新、价值理性与文化治理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力。
高等教育必须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与良性循环。一是要突破普职融通的瓶颈,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二是要突破科教融合的瓶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使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三是要突破学科交叉融合的瓶颈,坚持学科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推进高校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四是要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以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五是要突破高校用人治事的瓶颈,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和高校教师精心育人、潜心学问的热情,深化学术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项目题目:高校教育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L-275;项目来源:市社科联2024年年度结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1).
[2] 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究,2024,12(1):108-117.
[3] 廖伟伟.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与产业技术突破[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2):75-86.
[4] 李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贡献——来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