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的关系之我见

作者

张泽宇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在文化强国战略推进的语境下,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的关系引发持续探讨。公益性活动是文化传承与普及的“毛细血管”,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动脉系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实现文化事业与产业“双效统一”的关键。

一、本质属性:公益性与产业性的辩证统一

1.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文化权益的“底线保障”

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主要模式,具有非盈利性、普惠性、均等性特征,核心目标是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筑牢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免费或低收费的文化服务(如图书馆阅读、社区文艺演出、非遗体验课),保障不同群体(尤其是老年人、青少年、农村居民等)的文化参与权,避免“文化鸿沟”加剧。承担文化传承、社会教化、情感凝聚功能。例如,社区组织的端午包粽子活动,既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邻里关系的粘合剂;基层公益电影放映,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传递主流价值观。

2.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发展的“活力引擎”

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意设计、生产制造、传播消费等环节实现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具有商品性、创新性、市场化特征,核心目标是提升文化竞争力,释放文化生产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如影视、文创、文旅融合项目),在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202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 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4.4%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创新、扩大文化传播、增强文化影响力。例如,国潮文创产品将非遗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既激活了传统文化 IP,又打开年轻消费市场;网络文学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培育出大量原创内容,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

3.辩证关系:非对立而是“共生共荣”

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均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区别在于实现路径:公益性活动解决“有没有、能不能”的基础问题,产业建设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升级问题。公益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培育文化消费习惯,为产业发展提供受众基础。例如,政府主导的非遗公益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技艺,进而催生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产业形态;产业发展反哺公益活动,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公益服务质量。例如,文化企业开发的数字文化平台,为公益文化活动提供线上传播载体,扩大覆盖范围。

二、协同路径:从“并行发展”到“深度融合”

1.资源共享:构建“公益+产业”要素循环

将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资源(如非遗项目、红色文化遗址)通过市场化机制转化为产业 IP——例如,陕西“兵马俑”公益展览积累的文化认知,催生了兵马俑主题文创(盲盒、数字藏品)、沉浸式剧场等产业项目,2023 年相关衍生品销售额超 10 亿元:引导文化企业将商业项目中的优质内容反哺公益活动——例如,影视公司将热门 IP 改编为公益宣传片(如《长安三万里》团队制作“唐诗进校园”动画短片),互联网平台开放付费课程给公益组织(如腾讯课堂向社区免费提供设计类课程资源),实现“市场成果全民共享”。公益文化机构与文化企业共建人才基地,培养兼具公益情怀与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文化馆与文创公司联合开设“非遗创意设计班”,学员既学习传统技艺(公益属性),又掌握市场调研、IP 运营等技能(产业属性),毕业后可同时服务于公益活动策划与产业产品开发;将产业端的数字技术(如 VR、AIGC)引入公益文化场景(如虚拟博物馆、公益文化直播),提升公益活动的体验感;将公益活动中积累的用户需求数据(如群众文化偏好)反馈给企业,指导产业产品研发,形成“技术反哺公益、需求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2.场景融合:打造“公益体验+产业消费”复合空间

博物馆、文化馆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设置文创商店、主题咖啡馆、沉浸式体验区等商业空间,实现“公益参观—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的链条延伸。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文创店”年销售额超 20 亿元,其产品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公益展览中的文物元素,消费者在参观公益展览后,通过购买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价值的二次认同;在文创园区、文旅景区规划公益文化功能区(如免费艺术展厅、非遗工坊体验区),吸引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带动园区消费。例如,成都“东郊记忆”文创园区内,既有免费开放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公益属性),又有音乐剧演出、潮玩市集等商业项目(产业属性),游客在体验公益文化后,自然产生餐饮、购物等消费行为,园区年均客流量超 500 万人次,商业转化率达 30% 。借助文化企业的平台与流量优势推广公益文化内容——例如,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企业流量扶持,让非遗传承人公益直播的观看量破千万,在传播非遗文化(公益目标)的同时,带动非遗手作产品销量增长(产业效应)。

三、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1.现实挑战

公益活动重“公平普惠”,产业建设重“效率盈利”,可能导致资源分配冲突(如政府文化预算在公益与产业间的权衡);公益活动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产业建设的经济效益易被过度关注,导致“重产业轻公益”或“割裂二者联系”的认知偏差;缺乏跨部门、跨领域的统筹协调机构,公益文化机构与文化企业合作常停留在“项目层面”,未形成常态化协同模式。

2.应对策略

通过政策宣导、案例推广,明确二者是“文化发展的不同抓手而非对立选项”,例如宣传“故宫文创”案例——公益展览奠定文化认知,产业开发反哺展览品质,形成良性循环;对公益活动增加“文化消费引导率”“产业资源转化率”等指标(如统计公益非遗培训后参与非遗文创消费的人数占比),对产业项目增设“公益价值贡献率”(如商业演出中公益内容时长占比、文创产品公益主题占比),推动双向赋能;由宣传部门牵头,联合文旅局、工信局、企业协会等成立“文化协同发展中心”,统筹公益活动与产业建设的资源对接、项目策划、成效评估,例如定期发布“公益文化需求清单”与“产业投资机会清单”,促进供需匹配。

结论:

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本质是文化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是“保障基本权益”与“激发创新活力”的共生关系。历史经验表明:脱离公益根基的产业建设易沦为“资本游戏”,缺乏产业支撑的公益活动难抵“可持续困境”。唯有将二者有机融合——让公益活动成为产业发展的“文化母体”,让产业建设成为公益升级的“动力引擎”,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的“破圈”与“提质”。

参考文献:

[1]高宏林.探析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J].区域治理,2020(31):0295-0296.

[2]徐雪玲.论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发展创新[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0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