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激活地方特色密码提升文体节赛报道影响力

作者

马素萍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

1 特色资源深度整合

1.1 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

弥渡县将国家级非遗弥渡花灯戏与《小河淌水》等经典民歌作为核心文化符号,通过创新表达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民歌节报道中,策划“最中国的浪漫”主题,将花灯歌舞与马拉松赛道结合,设计 16 个文化加油点,使跑者在 21 公里赛程中持续感受《十大姐》《绣荷包》等 400 余首原生曲调的视听浸润。这种转译策略突破了非遗展示的静态模式,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动态场景。

1.2 美食景观的故事化呈现

报道团队以“舌尖上的弥渡”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乡愁宴、长街宴等特色餐饮体系,挖掘彩云神腿、风肝、卷蹄等 23 道地方名菜的历史渊源。在景观报道中,将白崖城遗址、天生桥喀斯特地貌等地理标识与“滇西蔬菜第一县”的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历史文脉+生态资源 现代农业”的立体叙事框架。例如,通过无人机航拍展现万亩樱桃番茄种植基地与马拉松赛道的空间叠合,强化“绿色赛道”的视觉认知。

1.3 赛事活动的文化赋能

半程马拉松赛事设计突破竞技框架,将完赛奖牌打造为可播放《小河淌水》的音乐装置,参赛服融入彝族刺绣纹样。这种文化植入策略使赛事成为移动的文化展陈平台,据赛事组委会统计, 82% 的参赛者表示完赛奖牌的音乐功能显著提升了收藏意愿。文化元素的深度渗透使赛事报道从体育新闻升维为城市文化事件报道。

2 沉浸式场景营造

2.1 空间场景的仪式化建构

在民歌节开幕式报道中,采用“祭柱-领歌-踏歌”三段式叙事结构,完整呈现彝族踏歌会的原始仪式。通过 4K 超高清镜头捕捉千年铁柱的纹理细节,结合三维声场技术还原祭柱仪式的原声环境,使线上观众获得“在场”的仪式参与感。这种场景重构策略使文化报道突破时空限制,民歌节直播观看量突破 320 万人次,其中 65% 为省外用户。

2.2 时间场景的序列化编排

报道团队构建“赛前-赛中-赛后”全周期传播链:赛前通过“文旅推荐官选拔”“民歌大赛复赛”等预热活动制造话题;赛中设置“马拉松之夜 DJ 音乐会”“花灯广场舞晚会”等平行活动延长受众停留时间;赛后推出“美食探店 Vlog”“非遗工坊体验”等衍生内容。这种时间维度的场景延伸使单日赛事扩展为持续两周的文化消费周期,带动县域餐饮、住宿消费增长 41% 。

2.3 交互场景的数字化升级

利用 AR 技术开发“云跑弥渡”小程序,用户可扫描特定地标触发虚拟花灯表演,这种虚实融合的交互设计使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数据显示,小程序上线首周用户突破 18 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长达 7.2 分钟,显著高于传统图文报道的 1.8分钟。数字化交互场景的构建,为地方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维度。

3 多维度传播矩阵构建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同共振

在报道资源分配上,形成“电视端重仪式、新媒体重互动、纸媒重深度”的分工体系。云南广播电视台对民歌节开幕式进行 4K 直播,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同步转播;抖音、快手平台发起“听着民歌跑马拉松”挑战赛,累计产生 2.3 亿次播放;大理日报推出 8 个版面的特刊,深度解析“小河淌水”文化 IP 的打造路径。这种跨平台协同使报道覆盖人群突破 1200 万人次。

3.2 专业化内容与大众化表达的平衡

组建由非遗传承人、体育评论员、美食博主构成的多元报道团队,确保内容专业性与传播性的统一。在马拉松报道中,既邀请中国田径协会专家解读赛道设计,又通

过跑者视角呈现“樱桃番茄补给站”“花灯歌舞加油点”等特色细节。这种叙事策略使专业赛事报道获得大众传播力,相关短视频在 B 站获得 97% 的完播率。

3.3 城市品牌与节赛 IP 的共生演化

通过持续三年的“一节一赛”报道,成功塑造“东方花灯狂欢节”的城市品牌认知。监测数据显示,“弥渡花灯”搜索指数较活动前增长 640% ,“小河淌水马拉松”成为百度地图热力图中的固定标识。更重要的是,城市品牌与节赛 IP 形成正向循环:2025年赛事报名人数较 2024 年增长 137% ,其中 42% 的跑者表示“因文化吸引力而来”。

4 产业联动效应

4.1 文旅消费的场景化驱动

报道团队精准把握文体节赛与文旅消费的内在关联,开发“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产品,将天生桥景区的自然奇观、白总旗温泉的康养体验等特色旅游资源,与赛事节点进行深度捆绑设计。在马拉松赛事期间,精心规划涵盖主要景点的观赛旅游路线,设置景区打卡互动环节,吸引参赛者及观众深度体验。通过融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推广,赛事期间县域景区门票收入较以往增长 210% ,酒店入住率连续 5 日保持在 95% 以上的高位。这种创新报道策略,突破了传统媒体单纯信息传播的功能边界,媒体深度参与到文旅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中,成为推动文旅消费升级的关键力量,实现了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4.2 农业品牌的媒体化塑造

弥渡县素有“滇西蔬菜第一县”的美誉,报道团队充分依托这一产业基础,在文体节赛报道中巧妙融入农业元素。重点呈现“樱桃番茄赛道补给”的新鲜场景,让参赛者在奔跑中品尝到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美味;通过“彩云神腿美食推介”等环节,展示地方畜禽养殖产业的成果。借助融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这些特色农产品迅速获得市场关注,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活动后,“弥渡樱桃番茄”作为地标产品,价格提升38% ,线上销售额增长 260‰ 。媒体报道成功将地方农业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资产,直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彰显了媒体在农业品牌塑造与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4.3 人才资源的集聚化效应

持续的高质量文体节赛报道,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文化创意、赛事运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向弥渡集聚。通过全面、深入的报道,弥渡县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得以广泛传播,为专业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2025 年活动期间,32 家文旅企业与县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其中 2 家国家级非遗传承机构的加入,更是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专业人才和企业的集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优化了地方文体旅产业的人才结构,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生动力,推动弥渡县文体旅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结语

弥渡县的实践表明,地方文体节赛报道影响力的提升,本质上是特色资源整合能力、场景营造创新能力、传播矩阵构建能力的系统集成。通过将文化符号转化为传播资产,将赛事活动升级为城市事件,将媒体报道延伸为产业动能,实现了文化传播、城市营销与经济发展的多赢格局。这种实践路径既保持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又遵循了媒体传播的普遍规律,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范式。其核心启示在于:地方媒体在文体节赛报道中,应成为特色资源的挖掘者、文化场景的创造者、产业生态的连接者,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传播效能的质变。

参考文献:

[1]比赛追踪报道系列②海选虽没过,后宫欢乐多[J].男生女生(金版),2015,(04):72.

[2]张欣刚.足球比赛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研究[J].中国报业,2024,(1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