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引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盐城路径研究

作者

周丽 姚海萍 顾琴

中共建湖县委党校

一、引言

当前,我国发展动力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深刻转变。随着人口总量趋稳与结构老龄化加深,“人口高质量发展”——即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结构、畅通流动与配置,以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城市作为人口集聚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战略定位与政策实践尤为关键。“青年发展型城市”理念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响应,旨在将青年发展置于城市战略的核心,通过优化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良性互动。

盐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立足区域实际,系统推进产业升级、服务优化与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模式,对同类城市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青年发展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联系

青年发展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从人力资本、城市发展及人口发展三个理论视角加以阐释。

从人力资本理论看,青年阶段是进行教育、健康与技能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时期。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流动性,是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最显著的群体,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与长期竞争力。

从城市发展理论看,青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和消费的主力。吸引并留住高质量青年人才有助于优化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缓解老龄化压力,同时激发创新活力与消费潜力。尤其在知识经济和数字时代,青年的创造力与适应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从人口发展理论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追求规模稳定,更注重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和合理分布。青年发展型城市通过聚焦青年这一关键群体,有效提升整体人口素质,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并借助青年流动推动人口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从而精准提升人口发展质量。

因此,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目标同向、路径互补的特点,本质是通过对青年的系统性投资,实现人才红利的持续释放与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三、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盐城路径”

盐城市立足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围绕“引青、留青、兴青”三大目标,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具体体现在四个维度:

(一)以产业集聚青年,构建就业创业“强磁场”

产业是吸引和留住青年的根本。盐城市坚持“产业强市”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23 年,盐城为青年人才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超过2.8 万个。同时,实施“盐诚优才”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包括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最高3 万元就业补贴、优秀创业项目最高50 万元资助等,并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数据显示,2023 年盐城新增青年人才数量同比增长 23% ,高层次青年人才(硕士及以上或副高及以上职称)增长达 31% ,初步实现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

(二)以环境吸引青年,打造宜居宜业“青年城”

盐城市充分发挥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优势,以绿色宜居为导向,持续优化青年发展环境。累计建成湿地生态公园、城市绿道等休闲空间120 余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 平方米;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89 个,建设青年主题社区15 个、人才公寓3200 套以上,有效缓解青年住房压力。此外,盐城率先实现全市 5G 网络覆盖,建成智慧城市指挥平台,显著提升了青年在数字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便利性。2023 年相关调研显示,青年对盐城市宜居满意度达 87% 。

(三)以服务惠及青年,织密全周期“保障网”

盐城市着力打造“青春盐城”服务品牌,覆盖青年求学、求职、创业、婚恋、育儿等全生命周期需求。教育方面,引进优质中小学7 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4500 个,缓解青年子女教育压力;医疗方面,建设3 家青年友好型医疗机构,设立“青年健康门诊”,提供免费体检、心理咨询等服务;文化方面,年均举办青年艺术节、音乐节、体育赛事等50 余场,丰富青年精神文化生活;政务方面,设立“一网通办”青年专属通道,实现就业登记、补贴申领等23 项服务“零跑腿”办理。

(四)以赋能成就青年,搭建成长“大舞台”

盐城市注重青年能力提升与价值实现,实施“青年英才培育计划”。与 20 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提供实践岗位1.2 万个;设立规模1 亿元的青年创业基金,通过举办创业大赛与培训,累计孵化青年创业项目 300 余个;建立青年人才动态数据库,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搭建青年议事会、志愿者团队等多形式参与平台,吸引2.3 万名青年参与城市治理,增强青年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思考

尽管盐城市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青年人才竞争力相对较弱、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社会参与渠道不足等挑战。未来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

(一)推动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重点围绕光伏、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计划新增高质量青年就业岗位 3 万个以上。完善“引育用留”人才链,既要大力引进外来高端青年人才,也需加强本地青年技能培训,每年完成培训2 万人次,促进内外人才融合共生。

(二)增强城市软实力与吸引力

在持续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应着力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加强“湿地之城、产业新城”形象宣传,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增强青年的情感认同和城市归属感。

(三)推进政策系统集成与精准投放

打破部门行政壁垒,建立跨部门青年工作协同机制,强化政策统筹。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青年群体在住房、婚恋、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提升政策实效与青年获得感。

(四)构建青年参与治理新机制

建立青年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渠道,探索青年代表列席政府会议等机制,支持青年在社区治理、公益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实现青年与城市共同成长。

五、结语

盐城市通过系统构建“产业—环境—服务—赋能”四位一体的青年发展生态,初步形成了以青年高质量发展带动人口整体素质提升的“盐城路径”。该路径不仅为盐城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提供支撑,也为同类城市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与发展动能转换提供了实践范本。未来,盐城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提升服务精度、拓宽参与渠道,持续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承载力,全面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