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瑜
敦化市第三中学校
1 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问题链”教学模式作为突破传统课堂局限的创新路径,以系统性、递进性的问题为载体,将知识点转化为具有逻辑关联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目标关联性,所有问题均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避免碎片化提问;二是思维递进性,问题难度从基础认知到高阶探究逐步提升,符合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规律;三是情境真实性,结合生活场景或数学史素材设计问题,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从教学实践价值来看,该模式对师生双方具有双重赋能作用。对学生而言,“问题链”能有效提升学习主动性——在解决“勾股定理如何应用于梯子安全摆放”“一次函数图像与商场促销方案的关联”等问题时,学生需主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对教师而言,“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推动教学角色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通过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漏洞,实现因材施教。
2 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实践现状与问题尽管“问题链”教学模式理论优势显著,但实际应用中仍存三大核心问题。
其一,问题设计缺乏系统性与递进性。部分教师将“问题链”等同于“问题叠加”,未形成逻辑闭环,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问题间无递进关联,易致学生思维断层;且难度失衡,要么停留在记忆层面(如“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是什么”),无法深化思维,要么难度过高(如直接要求“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最大化问题”),未设过渡问题,让学生难以入手。
其二,学生主体性被忽视,互动形式化。教师仍占主导,问题提出后不给足思考时间便点名,多数学生未进入思维状态;对学生回答缺乏引导,错答直接否定;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几何证明题探究中常由优等生主导,其他学生参与度低,难达“思维碰撞”效果。
其三,评价方式单一,缺过程性反馈。教师多以“答案是否正确”为评价标准,忽视学生思维路径、合作能力等;如“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学生提出有价值思考却未获肯定;且反馈不及时,课堂结束后才总结,难纠正思维偏差,削弱教学效果。
3 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的优化实践策略
3.1 以学生为目标主体,构建递进式问题链
问题链的设计需紧扣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需求与能力发展目标,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向设计思路,围绕学生“已知-未知-需知”的思维路径,打造“基础型-探究型-拓展型”的递进结构,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究的主动参与者与知识构建的主体。
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四边形定义”“图形测量方法”等基础,设计如下问题链:
基础型问题(激活旧知,建立关联): ① 回顾四边形的特征,你能从生活中找出具有“对边平行”特征的图形吗? ② 用直尺、量角器测量你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对比它的对边长度、对角大小,发现的规律和同桌一致吗?(立足学生已有测量经验,引导主动感知性质)
探究型问题(自主思考,深化理解): ① 你发现的“对边相等”规律,能通过已学的“三角形全等”知识证明吗?试试画出辅助线推导; ② 若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得到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你能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吗?(尊重学生思维差异,提供“推理”与“操作”两种探究路径,让不同基础学生都能参与)
拓展型问题(联系生活,迁移应用): ① 家里想做一个可伸缩的衣架,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设计?说说你的方案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②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AB 中点,怎样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 AE=CF(F 为 CD 中点)?(从学生生活场景与能力挑战出发,让问题探究服务于学生实践应用与思维提升)
3.2 凸显学生主体性,打造深度互动课堂
要打破“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需通过“留白思考 ∘+ 多元互动”激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问题提出后应给予“等待时间”(根据问题难度设置30 秒至2 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快速记录思路,避免“思维惰性”;其次,采用“阶梯式引导”回应学生的回答——若学生答案正确,追问“你是如何想到这个方法的”,挖掘思维过程;若答案错误,通过“你认为哪里可能出了问题”“是否有其他思路”等问题,引导学生自我纠错。例如,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无解的条件”时,若学生误将“判别式小于0”说成“大于0”,教师可引导:“当判别式大于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什么时候没有实数根呢?再结合求根公式想想。”
此外,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的互动形式。在“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教学中,将问题链分解为“画反比例函数图像”“观察图像与坐标轴的关系”“比较不同 k 值下的图像特征”三个任务,小组分工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探究过程与结论,其他小组提问补充。这种形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还能通过“互评互议”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反馈
为充分发挥“问题链”的教学价值,需构建“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正确性,还需评价: ① 思维过程:是否能清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选择合适的方法; ② 合作能力:在小组探究中是否能积极参与,是否能倾听他人意见; ③ 创新意识:是否能提出新颖的解题方法或延伸问题。例如,在“几何证明题”问题链探究中,对能采用“辅助线添加”“反证法”等多种方法的学生,给予“创新思维之星”的评价;对积极帮助小组成员理解问题的学生,给予“合作小能手”的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堂结束前,留出5 分钟时间,学生先自评“在问题链探究中,我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再进行小组互评“本组在探究过程中表现最好的方面是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并针对共性问题补充讲解。此外,可建立“问题链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章节问题链中的表现,便于教师跟踪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的研究,明确其核心价值在于以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实践表明,科学设计问题链、强化课堂深度互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有效突破教学困境。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与跨学科理念拓展“问题链”应用场景,持续优化教学模式,助力初中数学教学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蕾. 深度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实践——以“中点四边形”为例[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5,(15):5-8.
[2]彭超. 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实践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5,(22):45-47.
[3]张林桢.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策略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5,(2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