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王之成 王峻飞
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 天津市300467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加剧,河道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水利工程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防洪排涝等问题,但往往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导致河道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水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实现河道的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本文旨在系统分析生态水利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原理、技术方法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生态水利技术概述
生态水利技术是指将生态学原理与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体系。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规律,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维持能力。生态水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整体性,将河道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二是强调多样性,通过增加生物和生境多样性提高系统稳定性;三是追求可持续性,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生态水利技术在治理目标、技术手段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方法主要关注防洪、供水等单一功能,而生态水利技术则综合考虑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价值;在技术手段上,传统方法多采用硬质化工程措施,生态水利技术则倾向于使用自然材料和生物方法;在效果评价方面,传统方法侧重工程指标的达成,生态水利技术更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
3 生态水利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主要应用
3.1 生物修复技术的多元应用形式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生态水利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三种形式实现河道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如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其茎叶可吸附悬浮颗粒物,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微生物修复则侧重于通过投加高效降解菌种或优化水体环境(如溶解氧、pH 值等),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过程,尤其适用于石油烃、农药等难降解物质的处理。动物修复技术则通过引入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等生物,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这三种技术既可独立应用,也可协同组合,形成多层次的生物修复链,从而全面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稳定性。
3.2 生态护岸技术的功能与结构设计
生态护岸技术旨在实现河岸的工程稳定性与生态功能的双重目标,其核心在于模拟自然河岸的结构特性。植物护岸是典型的柔性护岸形式,通过种植根系发达的草本或灌木(如柳树、菖蒲等),利用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同时茎叶减缓水流冲刷,其优点是成本低且生态效益显著。石笼护岸则结合了工程力学与生态需求,将天然石块填充于金属网箱中,形成透水性强、稳定性高的护岸结构,既能为底栖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又可适应河道的水力变化。复合型护岸技术则更具灵活性,通常结合植物、石笼、生态混凝土等多种材料,适用于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例如在冲刷严重的区段采用石笼加固,而在缓坡区段则以植物修复为主。这些护岸结构不仅增强了河岸的抗侵蚀能力,还促进了水土交换和生物迁徙,有助于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
3.3 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的关键要素
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是提升河道净化能力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其成功实施依赖于对水文、基质和植被三大要素的科学调控。水文条件恢复是湿地功能发挥的基础,需通过地形改造或水系连通确保适宜的水位波动和流动模式,例如模拟自然湿地的季节性淹水特征以支持典型湿地植物的生长。基质改良则关注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添加有机质或矿物材料调节其透气性和养分含量,为微生物和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境。植被重建是湿地生态功能的核心,需根据目标水质和生态需求选择本地优势物种,如沉水植物(狐尾藻)、浮叶植物(睡莲)和挺水植物(芦苇)的组合,以优化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效率。此外,湿地的规模、形状和水深设计需与河道水文特征相匹配,并注重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
4 生态水利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4.1 生态水利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综合优势分析
生态水利技术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在环境效益方面,其通过生物修复、生态护岸等技术手段有效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氮磷等污染物浓度,同时重建水生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地,显著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这种近自然的治理方式还能增强河道的防洪抗旱能力、气候调节功能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效益体现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上,虽然初期投资可能略高于传统工程,但后期维护成本大幅降低,且避免了传统硬质化工程带来的生态修复二次投入。社会效益则更为多元,生态河道形成的滨水景观提升了城市形象,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亲水休闲空间,同时通过参与式治理模式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社区凝聚力。这些优势的协同作用使生态水利技术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技术路径。
4.2 生态水利技术推广应用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生态水利技术优势明显,但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技术层面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的工程设计标准和效果评价体系,不同气候区、地质条件下的技术参数仍需优化;生物措施的效果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存在见效慢、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权责不清的障碍,河道治理涉及水利、环保、城建等多个部门,协调成本高;同时缺乏长效监测机制,很多项目建成后缺乏持续跟踪评估。社会认知障碍也不容忽视,部分决策者仍倾向于选择见效快的工程化手段,公众对生态治理的认知度不足导致参与度低。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沿岸违规排污、非法采砂等人为干扰,都给技术效果的发挥带来不确定性。突破这些瓶颈需要构建"科技-管理-教育"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体系。
5 生态水利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生态水利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面,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催生更高效、更智能的治理方法,如基因工程菌的应用、生态材料的研发和实时监测系统的建立;政策支持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相关法规标准将不断完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公众参与度提高,社区共治模式将得到推广,环境教育更加普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智慧生态水利的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精准监测和智能调控。例如,利用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水质、水文和生态数据,通过算法分析预测系统变化趋势,并自动调节工程参数,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管理。这种智能化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生态水利技术的精准性和适应性。
6 结语
生态水利技术代表了河道治理的未来方向,其应用对于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表明,生态水利技术通过生物、工程和管理措施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解决河道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认知提高,这些障碍将逐步克服。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示范,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多方参与,推动生态水利技术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松松,叶柏阳,孙益松.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20,(17):143-144.
[2]梁天雨,刘树峰.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20,(05):21-22.
[3]成晔波,蒋立新,周剑.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10):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