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声乐民族唱法的教学方法探究
姜琛媛
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010300
引言
民族唱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声乐教学中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双重使命。核心素养导向下,传统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目标与素养脱节、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层理解。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声乐民族唱法教学的现状审视
1.1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维度的适配性不足
当前高中声乐民族唱法教学中,教学目标多聚焦于演唱技巧的训练,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等单一技能维度,对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文化理解、审美判断等维度关注不足。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以技术达标为主要衡量标准,忽视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认知。这种目标设定导致学生虽能掌握演唱技巧,却难以在表演中传递民族音乐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要求存在差距。
1.2 教学内容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
现有高中声乐民族唱法教学内容多以经典曲目演唱为主,对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较为表面。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讲解,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特色及民族情感表达等内容涉及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机械记忆歌词与旋律,难以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教学素材的选取也存在局限性,多集中于广为人知的传统曲目,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色音乐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学生接触的民族音乐文化较为单一。这种内容设置使得民族唱法教学停留在技能传授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中的载体作用,不利于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
1.3 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关注
传统高中声乐民族唱法教学多采用 “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的单向传授模式,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演唱规范与技巧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自主探究需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艺术创作的空间,难以形成对民族音乐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教学互动多集中于教师对学生演唱的纠错指导,缺乏师生之间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度交流与探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难以激发对民族唱法的内在兴趣,导致学习效果停留在技能模仿层面,无法实现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主动学习与文化内化。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声乐民族唱法教学的创新路径
2.1 构建 “文化 + 技能” 双融的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教学目标应打破单一技能导向,构建 “文化 + 技能” 双融的体系。在技能目标上,明确气息、共鸣等演唱技巧的训练要求,确保学生掌握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现方法。同时,将文化目标纳入教学核心,设定民族音乐历史认知、地域文化理解等具体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演唱技巧的同时,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根源。通过双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能 “唱得准”,更能 “唱得懂”,在表演中融入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需体现阶段性,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提升文化探究与技能表现的融合程度,实现从技能掌握到文化表达的递进发展。
2.2 开发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资源
教学内容开发应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对现有曲目进行文化维度的拓展延伸。在曲目教学中,增加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讲解,将音乐技巧学习与文化认知相结合。整合多民族音乐资源,引入不同地区的民歌、戏曲片段等素材,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设计文化主题式教学单元,围绕特定民族文化主题整合曲目、文化知识与实践活动,形成系统化的内容体系。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自然接触民族文化知识,理解民族音乐与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
2.3 创新情境体验式与探究式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民族音乐表演场景、民俗活动情境等,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民族音乐的表演氛围与文化语境。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民族音乐文化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作品文化内涵,并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深化理解。教学中增加实践创作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改编创作,培养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通过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化与吸收。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声乐民族唱法教学的实施保障
3.1 强化教师民族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素养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保障,需加强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培训。通过组织民族音乐专题研修、文化采风等活动,拓宽教师的民族音乐知识面,加深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聚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文化内容挖掘等技能,提高教师将文化元素融入技能教学的能力。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经验分享与教学研讨,推动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通过系统提升教师素养,确保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落地实施。
3.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以素养发展为核心
改变传统以技能表现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技能表现、文化认知、艺术感悟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探究表现与技能进步情况。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增强评价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评价结果注重反馈与指导,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素养发展建议,引导学生明确后续学习方向,实现评价对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3.3 搭建民族声乐实践与展示平台
实践平台是素养内化的重要支撑,需搭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实践与展示渠道。在校内定期举办民族声乐演唱比赛、文化主题晚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展示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民族音乐交流活动,如民俗文化节演出、社区文化展演等,增强实践体验。利用校园广播、文化墙等阵地,展示学生的民族声乐学习成果与文化探究心得,营造民族音乐文化氛围。通过实践平台的搭建,使学生在真实的表演与交流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深化文化理解,提升艺术表现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四、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声乐民族唱法教学改革,需从现状审视出发,针对目标适配不足、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构建系统性的创新路径。通过“文化 + 技能” 双融目标体系的建立、民族文化内容的深度开发及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有效提升教学的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科.素养发展导向的高中声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行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
[2]王涂伟.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声乐训练方法[J].艺术大观,2023,(28):109-111.
[3] 黄婷. 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声乐训练研究[J]. 参花(下),2020,(0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