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熊一舟 胡玲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200
一、生态修复原则
生态修复作为提升园林绿化生态功能的重要途径,需严格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修复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项目设计方应系统性地考虑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动植物群落、水文条件、土壤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片面强化某一方面的功能容易破坏整体生态平衡,导致次生环境问题的出现。技术选择必须具备科学性,设计单位需依据实地调查数据、区域生态特征以及生态学原理,制定适宜的修复方案。工程技术人员在选用植物种类、控制污染源、调节微环境时,应坚持实证基础,避免盲目套用模板[1]。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方应注重可持续性建设,在修复中引导生态系统恢复自然调节能力,减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设计人员应合理引导这种机制,避免过度工程化操作。
二、园林绿化发展现状
过去,园林工程的建设多侧重景观层次与视觉美感,生态功能在项目中常被忽视,导致一些绿化项目虽观感良好,却生态效益较低。当前,城市水体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逐渐显现,部分绿地片区面临退化风险。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建设单位为追求效率,往往忽略绿化用地的生态适应性与恢复潜力,造成资源浪费和后期维护成本上升。一些水景项目出现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园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部分工业退役用地在绿化过程中暴露出重金属超标、盐碱化等土壤问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制约绿地功能实现。传统绿化方式难以有效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生态修复技术逐渐成为提升绿化质量的重要选择。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在规划与建设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价值评估与修复机制构建,为绿化项目植入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推动绿化工作向高质量、功能型方向发展。
三、具体应用
(一)园林工程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1.生物技术
园林绿化中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管理单位逐步引入生物技术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技术人员选用水葫芦、水花生、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布设于水面,依靠植物根系对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强吸收能力,减缓富营养化趋势。养护团队合理布局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苦草,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水生态修复项目常设专门微生物投加区,利用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减少 COD 和 BOD 负荷[2]。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可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园林部门还定期监测水质指标,根据植物生长状态和微生物活性调整修复策略,保障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2.生态技术
园林项目设计方在水体治理中普遍引入生态技术,构建仿自然生态系统以恢复生态平衡。技术团队布设生态浮床系统,使挺水植物固定于漂浮结构上,根系悬垂于水中,有效吸附悬浮颗粒与重金属离子。植物根际形成微生物生境,促进污染物转化。建设单位修复岸线结构,采用卵石、天然植被带和缓坡护岸组合,避免硬质护岸带来的水流破坏和生态隔断。生态护岸提升水体边缘的景观价值,同时为昆虫、水禽等生物提供栖息空间。园林管理方在水系上游设置湿地缓冲区,通过湿地植物滞留污染负荷,保障下游水体安全。
3.人工湿地
城市园林建设单位广泛应用人工湿地技术,以模拟自然湿地净化机制治理水体污染。工程设计人员根据水质情况规划垂直流或表面流人工湿地,合理配置菖蒲、芦苇、美人蕉等耐污染植物,增强污染物去除效率。湿地基底填充砂砾、石英砂等基质材料,提升水流渗透性,延长水体滞留时间。微生物在植物根际与基质表面大量繁殖,加快对氮、磷、有机物的降解过程。项目运行方设立水质监测点,定期检查氨氮、总磷、COD 等指标,确保处理系统运行
稳定。人工湿地兼具生态净化与景观功能,可作为市民活动场所,提高区域生态服务水平。
长期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的特点,使其适合在大型园林水体和雨洪系统中推广应用。
4.生物稳定塘
园林水体治理项目中,设计人员常选用生物稳定塘技术,以实现污染物的综合处理与生态景观融合。稳定塘系统由初级沉淀区、生物净化区和植被净化区组成,水体在各功能区间缓慢流动,完成污染物沉降与分解。维护团队在塘内栽植睡莲、香蒲、梭鱼草等挺水和浮水植物,增强植物吸附能力。塘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物和氮素化合物进行分解,显著降低水体富营养水平。管理人员根据气候条件和水量变化调整水流路径,维持塘体内生物系统的稳定。生物稳定塘运行周期长、结构简单、管理方便,常用于城市公园、住宅区水景和排水末端处理。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能形成稳定的水陆交错生态带,提升整体园林绿地的生态承载力。
(二)土壤修复技术
1.重金属土壤修复
园林项目所在区域若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土壤环境将严重威胁植物正常生长与生态系统安全。工程技术人员通常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引导土壤净化,选用如向日葵、荞麦等高富集能力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镉、铅、锌等重金属元素。管理单位根据污染类型和浓度施加改良剂如生物炭、膨润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金属元素固定化,减少其在土壤溶液中的迁移率[3]。化学稳定剂如磷酸盐和铁盐能与金属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降低植物对金属的吸收风险。园林设计方还在污染严重区域设置防渗层或栽植隔离带,阻止污染物扩散至非污染土壤。整体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定期检测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估修复进展,确保植物种植环境的安全性与生态稳定性。
2.盐碱土壤修复
园林绿化工程在盐碱地区建设时,需优先解决土壤含盐量过高及碱化问题,以保障植物成活率和景观质量。工程人员根据土壤成分分析结果,选用石膏、腐殖酸、有机肥等改良材料,调节土壤pH 值,改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排水系统设计人员设置暗管或明渠,引导多余水分带走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防止表层盐积形成返盐现象。绿化设计师优先选用柽柳、白蜡、碱蓬等耐盐碱植物开展种植,提升绿地的生态适应力。植物种植后形成地表覆盖,减少蒸发,抑制盐分上移。维护人员在种植初期重点控制灌溉频率和水量,维持土壤湿润状态,促进盐分淋溶。
(三)注意事项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需注重与园林设计的融合,避免技术与美学目标冲突。修复方案应依据具体生态环境状况量身定制,避免“一刀切”造成资源浪费。修复过程中加强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措施,确保长期有效。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升生态修复技术的操作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
四、结论
生态修复技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修复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水体和土壤修复技术,不仅提升了绿化景观的质量,更增强了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 何艳,邱德英.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3,46(14):175-177.
[2] 李永敏.生态修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2,45(14):160-162.
[3] 王海飞.生态修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1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