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邢泽浩
身份证:140522198810112710
引言
企业财务风险源于经营活动中资金流转、债务偿还、收益分配等环节的不确定性,涵盖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等多种类型。随着企业业务规模扩大与数字化转型推进,财务数据从传统结构化报表向非结构化文本、实时交易数据、外部市场数据等多形态延伸,传统风险识别方式,如依赖财务指标计算、人工经验判断、定期报表分析,已难以应对数据量大、变化速度快、风险关联复杂的现状,常导致风险识别滞后或遗漏,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经营危机。
一、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中的核心技术支撑
1.1 构建风险识别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在财务风险识别中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历史财务数据与风险事件的学习,构建可自主优化的预测模型,实现风险的提前识别。其核心逻辑是从海量财务数据中挖掘风险关联特征,建立 “数据输入、模型训练、风险输出” 的闭环。可利用时序预测算法分析企业资金流入流出的动态规律,预测未来现金流缺口概率,提前预警流动性危机。
1.2 挖掘非结构化数据风险信息
企业财务风险不仅隐藏在结构化财务报表中,还大量存在于非结构化数据中,如财务报告附注、审计意见、管理层讨论、外部新闻舆情、合同文本等。在审计报告分析中,自然语言处理可通过语义识别技术提取 “保留意见”“强调事项” 等关键表述,判断企业财务数据的可信度与潜在风险;在管理层讨论文本中,可通过情感分析算法识别表述中的 “模糊性”“不确定性” 词汇,结合上下文判断管理层对经营状况的真实预期,排查隐藏的经营风险。
1.3 整合多源数据实现全面风险覆盖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往往涉及内部经营、外部市场、行业政策等多维度因素,单一数据源的分析难以全面捕捉风险关联。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打破企业内部数据壁垒,整合外部公开数据,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风险识别体系,实现风险的全方位覆盖。在运营风险识别中,大数据分析可关联企业生产数据、销售数据与财务数据,识别 “产能过剩、库存积压、资金占用” 的风险传导链;在市场风险识别中,可整合宏观经济数据、行业竞争数据与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市场波动对企业营收、偿债能力的影响,提前预警市场类财务风险。
二、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2.1 实时监测现金流动态
流动性风险是企业因资金无法及时足额变现,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其核心在于现金流的动态平衡。传统识别方法依赖月度或季度现金流报表分析,难以实时捕捉资金流动异常。人工智能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模型预测,实现流动性风险的动态识别与预警。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系统可对接企业银行账户、交易系统、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实时采集资金流入与流出数据;通过时序预测模型分析历史现金流规律,结合未来经营计划,预测未来一定周期内的现金流缺口。
2.2 多维度评估履约能力
信用风险涉及企业上下游合作与融资活动,包括客户赊销违约、供应商履约异常、融资方偿债能力下降等类型。传统识别多依赖单一信用指标,难以全面评估履约能力的动态变化。在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中,人工智能可整合客户历史交易记录、财务状况、外部信用信息,通过分类模型判断客户赊销违约概率,为信用额度审批提供依据;在供应商信用风险识别中,可关联供应商生产稳定性、财务健康度、市场舆情,识别 “供应商违约、原材料断供、生产停滞、营收下降” 的风险链。
2.3 关联业务与财务数据排查隐患
运营风险源于企业内部经营流程的异常,如成本失控、库存积压、流程漏洞等,最终会传导至财务层面,形成财务风险。在成本风险识别中,人工智能可对接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财务系统,通过异常检测模型识别 “原材料消耗突增、单位成本上升、利润下滑” 的异常链路,定位风险环节;在库存风险识别中,可关联销售数据、库存数据与财务数据,识别 “库存积压、资金占用过高、流动性紧张” 的风险,辅助优化库存管理策略;在流程风险识别中,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财务审批流程、交易流程,排查 “流程漏洞、资金挪用、财务损失” 的潜在风险,如识别无审批的大额支出、重复付款等异常交易。
三、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挑战与优化策略
3.1 数据质量不足制约识别准确性
人工智能依赖高质量数据训练模型与分析风险,若企业财务数据存在不完整、不准确、不一致等问题,会直接影响风险识别效果。部分企业存在财务数据录入延迟、数据口径不统一、非结构化数据标注缺失等问题,导致模型训练数据 “失真”,风险识别出现误判或漏判;部分中小企业外部数据获取能力弱,导致多源数据融合分析难以实现,风险识别覆盖范围受限。
3.2 模型黑箱特性影响决策信任度
机器学习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存在 “黑箱” 特性、模型通过复杂算法生成风险判断结果,但无法清晰解释判断依据,导致财务管理人员难以理解风险识别逻辑,降低对模型结果的信任度。例如,模型判定某客户存在信用违约风险,但无法明确是 “历史回款延迟” 还是 “外部失信记录” 起主导作用,管理人员难以基于结果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若模型出现误判,也难以追溯问题根源,影响模型的推广应用。
3.3 完善数据治理与模型可解释性
针对数据质量问题,需构建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规范企业内部财务数据采集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建立数据录入校验机制,确保结构化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加强非结构化数据治理,通过人工标注与机器辅助标注结合,建立风险文本语料库,提升自然语言处理的准确性;拓展外部数据获取渠道,通过与行业协会、数据服务商合作,获取行业均值、市场舆情、信用信息等外部数据,实现多源数据融合。
3.4 强化数据安全与合规管理
人工智能应用涉及大量企业敏感财务数据,数据安全与合规是重要保障。企业需建立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技术层面,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异常行为监测,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管理层面,制定财务数据使用规范,明确人工智能系统的数据使用范围与流程,禁止超范围采集或滥用数据;合规层面,遵循数据保护相关法规,确保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符合法律要求,避免因合规问题影响技术应用。
结语
人工智能凭借其技术优势,正逐步改变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模式,从传统人工主导的滞后性分析,转向智能驱动的实时性、全面性、精准性识别,为企业应对复杂经营环境、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当前应用仍面临数据、模型、安全等挑战,但通过完善数据治理、增强模型可解释性、强化安全防护,这些问题可逐步化解。
参考文献
[1]卢花兰.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5,(27):189-192.DOI:10.20187/j.cnki.cn/11-3946/f.2025.27.043.
[2]詹俊河.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中的应用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5,(0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