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培”出发探寻非遗保护振兴新路径
高晓雪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016000
一、“研培”赋能非遗保护振兴的核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社会功能。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传承面临着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传统业态萎缩、文化表达与现代生活脱节等困境。“研培”作为集“研究”与“培训”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通过挖掘文化本质、链接多元主体、激活创新动能,成为破解非遗保护难题的关键抓手。
二、以“研培”为核心的非遗保护振兴实践路径
1.构建分层分类的研培体系,夯实传承根基
组织高校团队与传承人合作,通过高清影像、技艺流程图解、材料成分分析等方式,建立非遗技艺“数字档案”。开设非遗理论课程(如《非遗保护法解读》《传统文化与现代伦理》)、组织田野考察(走访相关民俗活动、历史遗址),帮助传承人理解非遗的文化定位与时代价值。乌兰浩特市举办首届线上线下非遗马头琴研学活动,以“技艺传承+文化体验”为核心,由多部门和企业共同承办。活动搭建“线上+线下”琴友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内蒙古、北京、浙江等地50 余名马头琴爱好者参与,年龄跨度从12 岁至 74 岁。学员们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合奏练习、技巧分享、作品互评等形式互学共进。学员实现了琴艺的跨越式提升,从零基础起步,经专业教学后能熟练演奏《草原连着北京》《鸿雁》《万马奔腾》等经典曲目。活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马头琴制作工艺与演奏特色,全网曝光量超10 万次,有效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还新增咨询报名30 余人,12 名学员计划加入长期进修班,并初步达成马头琴文创产品开发合作意向。
2.创新人才“跨界融合+市场导向”研培:激活创新“动能”
开设“非遗+设计”“非遗+科技”“非遗+商业”等跨界课程,打破专业壁垒。阿拉善左旗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常态化举办马鬃绕线堆绣制作技艺培训班,为生活贫困的农牧民、下岗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 800 余人免费传授技艺。还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风格相结合,设计制作旅游文创产品。搭建研培成果转化平台,与企业、园区、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创意落地。如苏州缂丝研培项目与当地文创企业共建“缂丝创新实验室”,学员在研培期间完成的缂丝围巾、团扇等作品,经市场调研优化后,由企业负责量产与销售,部分学员毕业后加入企业成为设计师,实现“学习—创作—就业”一体化。
3.公众“认知培育
参与式传承”研培:厚植传承“土壤”
通过社区课堂、线上公开课、非遗体验营等形式,开展低门槛的技艺体验与知识传播。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非遗微课堂”,每周通过短视频讲解一项非遗技艺(如古画装裱、雕版印刷),并配套线上DIY 材料包,让公众在家即可尝试简单创作;各地文化馆开设的“非遗亲子体验日”,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剪纸、陶艺,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鼓励公众以“非遗志愿者”“文化记录者”等身份参与保护。如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非遗传承人拍摄“技艺传承故事”短视频,组织退休教师整理地方民谣、方言故事,形成“全民参与”的保护网络。上海某社区通过“非遗口述史采集研培”,发动居民采访本地老匠人,记录传统小吃制作技艺与背后的市井文化,结集出版《社区非遗记忆》,既保存了地方文化,又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三、创新“研培+”融合模式,拓展非遗发展空间
1.“研培+学术研究”:深化文化价值阐释
高校将非遗研培纳入专业教学与科研计划,设立专项课题(如《非遗技艺中的生态智慧研究》《乡村振兴中非遗的功能重构》),通过研培中的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形成学术成果。如中央美术学院在藏族唐卡研培中,通过对唐卡颜料(矿物颜料研磨工艺)、构图法则(曼陀罗图式的象征意义)的研究,出版《唐卡艺术的当代转译》,为传承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举办“研培成果学术研讨会”,邀请传承人、学者、企业家共商非遗发展路径。如景德镇陶瓷研培结课后,组织“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生活”研讨会,传承人分享“柴窑烧制与现代家居陶瓷结合”的实践经验,学者提炼“技艺活化的三重维度(材料、功能、审美)”,企业代表提出“非遗陶瓷品牌化运营”建议,形成理论与实践互促的良性循环。
2.“研培+数字技术”:构建传承新场景
利用 3D 扫描、VR 全景、动作捕捉等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沉浸式数字存档。如对川剧变脸技艺的研培,通过动作捕捉设备记录传承人“变脸”时的面部肌肉运动、手部换脸技巧,结合VR 技术制作可交互的“变脸体验程序”,用户佩戴VR 设备即可“虚拟学习”变脸流程,突破传统“一对一”传承的时空限制。开发非遗研培专属APP 或小程序,整合课程视频、技艺教程、互动社区等功能。如“中国非遗研培网”设置“大师讲堂”“技艺工坊”“成果展示”等板块,学员可在线学习苏绣针法、苗族银饰锻造等课程,上传练习作品与导师、同学互动,形成“云端传承社群”。疫情期间,此类平台使非遗研培从线下转向线上,覆盖人群较传统模式扩大3-5 倍。
3.“研培+产业生态”:打通“传承—创新—变现”链条
在非遗集聚区(如非遗特色小镇、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研培基地,实现“培训在工坊、实践在工坊、转化在工坊”。如贵州丹寨苗族蜡染研培基地,学员在工坊跟随传承人学习蜡刀绘制、蓝靛染色技艺,同时参与工坊的订单生产(如为品牌服装企业定制蜡染面料),培训结束后可选择留在工坊就业或自主创业,形成“产教融合”的良性生态。将研培成果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如“非遗研培体验游”——游客在研培基地学习陶艺拉坯、古法造纸等技艺,参与“非遗大师工作坊”互动,购买学员创作的文创产品。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纸研培项目与当地旅行社合作,推出“东巴文化研培之旅”,游客不仅能参观东巴纸制作工坊,还可亲手制作东巴纸笔记本、书签,带动东巴纸销量增长 40% ,同时提升了东巴文化的传播度。
结语:
从“研培”出发探寻非遗保护振兴新路径,本质是在尊重非遗文化本质的基础上,构建“研究赋能认知、培训激活实践、创新链接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随着文化强国建设深入推进,“研培”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引擎”,需进一步聚焦数字化赋能、国际化传播、生态化发展,让古老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高敏.浅谈新时期文化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J].参花(下),2023,(12):116-118.
[2]朱丽芳.群众艺术培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策略研究[J].参花(下),2023,(12):119-121.
[3]王春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彰显文旅担当[N].广西日报,2023-10-2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