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作者

田茂艳

广南县人居环境整治中心

引言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23 年 12 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意味着资源化利用是未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点方向。

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和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统称,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卫浴污水三类。其中洗涤污水占比在 50% 以上,主要是在对食材、厨具和衣物等的洗涤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其氮磷含量较高,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厨房污水占比约 20% ,主要为剩菜剩饭产生的泔水,有机质含量较高;卫浴污水主要包含冲浴污水和冲厕污水,除氮磷含量较高外,还含有大量微生物。

相较于城市污水,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有两大特点:首先,在水量方面具有分布分散且差异大的特点。受到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农村生活污水分布极为分散,难以进行统一纳管收集并集中处理,这也是城市污水处理模式难以直接应用到农村地区的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差异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之间。首先,不同地域的农村之间存在人口密度、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域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在水质和水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别。其次,生活污水的排放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饭前、睡前等集中用水时段的污水排放量较高,其余时段则较低。其次,在水质方面具有有机污染物质较多、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较少的特点。由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可知,农村生活污水中包含了大量的餐厨泔水以及人类粪尿等,导致其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表现为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其产生过程很少涉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对环境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很低,如处理得当将成为良好的可再利用资源。

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2.1 治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的相关机构不够完善,很多政策和规范也不完善,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很多政策、文件都需要进行长期宣传。某些农村地区将污水处理单一理解为收集污水进行处理,没有认识到治理工作的重点和目的,导致生活污水的治理效果较差。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资金筹措困难也是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维护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影响了生活污水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

2.2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

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 50 多万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并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处理设施过于分散、运行维护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理想,不能真正提高我国农村水环境质量。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所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这一问题,加强处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已成为提高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处理设施主要采用村民自营、建设单位运营以及第三方运营等几种运营模式。但是,因为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专门用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经费有限,而且专业运营人员数量也存在不足,再加上设施数量较多、过于分散,一名运营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个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很难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此外,一些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人员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无法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率低下。

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策

3.1 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要达到农村地区乡村振兴的要求,就必须重视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选择实用、低成本、维护难度小的污水处理方法,通过优化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要采用灵活的生活污水治理方案,在距离城镇较近、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接入城市污水管网,促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村庄的延伸;在人口较少且分布分散的地区,就要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等实现废水的就地回收;人口密集的村庄,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大,因此容易形成径流,可以通过人工湿地、氧化塘等方式进行处理,污水处理达标后还可以用于农田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还要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运维体系,严格把控污水来源、做好垃圾清理、进行水体净化,并结合农村当地的沟渠、库塘、栽种植物等,构建植物隔离带、人工湿地等,方便处理生活污水,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粪便水的统筹管理。

3.2 构建长期、稳定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

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建设、轻管理”这一问题,需构建起以政府为监督管理主体、以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为实施主体、以村民为协作配合主体构建起一个长期、稳定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1)针对政府部门,应当强化监管力度,扩大监督范围、拓展更多监督渠道,并采用“现场监控 + 在线监控”相结合方式,实现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实时监控,确保污水处理工作开展质量和效果;(2)针对建设单位,在进行处理设施建设施工开展之前,需要先深入到实地做好调查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设方案设计;(3)针对运营单位,应加强处理设施维护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并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设施故障诊断与解决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营费用投入,保证设施稳定、高质量运行;(3)针对村民,需要做好污水处理宣传,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做好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增强村民整体污水处理意识,并鼓励其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来。

3.3 加强环境监管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检查和执法监管,确保达标排放。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状态、出水水质等的实时监控,逐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面广量大、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结语

鉴于农村水域环境的污染状况日益严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当务之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为了确保村庄改造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我们必须聚焦于提升污水收集效率,通过强化污水收集力度和科学规划管网建设来实现。同时,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与长效运行机制至关重要,这将促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仅成为防控水体污染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深化村庄改造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共同助力构建更加宜居、生态的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国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5,11(08):40-43+74.

[2]董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慧中国,2025,(06):122-123.

[3]姜慧璟,徐传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5,(0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