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 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
苗蓉蓉
身份证号码 342626199105043128
一、引言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其根本任务在于团结人民、鼓舞斗志、引导舆论、服务大局。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立足群众立场,反映群众心声。然而在当下新闻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报道脱离实际、话语僵化、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新闻的亲和力和传播力不足。新时代社会环境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成为提升新闻质量、增强公信力和巩固党群关系的重要课题。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立场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根本方向。新闻舆论工作既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闻传播才能反映广大群众的真实愿望和切身利益,才能增强报道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报道的意义不仅在于“告诉”,更在于“沟通”,其最终目标是让信息回到群众之中,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即报道要源于人民、依靠人民,并最终服务于人民。
(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强调正面宣传为主,同时注重回应群众关切,这与群众路线的要求高度一致。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新闻舆论工作在贯彻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引导”与“倾听”的双向关系。既要通过新闻舆论传递党的声音,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又要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融入报道之中,真正做到来自群众、到群众去。只有把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的具体需求紧密结合,新闻工作才能体现权威性与亲和力的统一,形成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舆论场。
(三)群众路线对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指导意义
群众路线不仅影响新闻报道的主题选择,也深刻影响其表现形式。在内容上,坚持群众路线要求新闻工作者以人民关心的问题为选题,关注百姓身边的细微变化,反映基层生活的真实状态,避免空洞化、表面化的宣传。在形式上,群众路线要求报道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避免“官话”和“套话”,同时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互动性和参与度。这样,新闻报道才能真正贴近群众生活,增强群众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从而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
三、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的实践路径
(一)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生活实际
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在选题策划阶段,记者和编辑应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社区、农村田间、企业车间和学校课堂,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观察他们生活中的细节,捕捉带有鲜明烟火气的新闻素材。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真实反映社会运行的状况,也能够让群众在新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增强亲近感和认同感。相反,如果新闻工作只停留在“会议室采访”“文件式传播”,就很容易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通过脚踏实地的调研与采访,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实现“源于群众、服务群众”,使舆论工作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
(二)强化新闻语言的通俗化与亲和力
新闻报道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连接党和群众情感的纽带。要让新闻更“接地气”,就必须避免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空洞的政治口号和生硬的套话,而是要把复杂的政策和理念转化为群众能听懂、愿意听的日常语言。例如,报道惠民政策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因政策受益的故事,来传递政策背后的温度和实效;报道经济数据时,可以结合百姓日常消费、就业和收入变化来进行解读。这样,新闻语言才能真正产生亲和力,使受众觉得新闻“和自己有关”。语言的通俗化并不是降低新闻的严肃性,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表达,让政策更易于理解,让思想更容易传播,从而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三)创新报道形式,提升融媒体传播能力
在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新闻报道如果仍然拘泥于传统的单向度、单渠道发布,便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互动化的需求。要实现“接地气”,新闻工作必须积极拥抱新媒体,运用短视频、微纪录片、互动H5、图解数据等形式,让新闻内容更直观、更生动。例如,关于环保的新闻可以通过航拍短视频直观展示生态改善成果,关于公共服务的新闻可以制作交互地图,方便群众查询和参与。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力,运用话题化和系列化的运营方式,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讨论和分享。通过融媒体的整合应用,新闻报道不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更能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增强影响力,实现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四)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增强互动与回应
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而这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前期采编,更体现在后续的回应和反馈机制中。当前一些新闻报道在发布后常常“一锤子买卖”,缺乏后续跟进,导致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得不到有效回应。要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必须建立完善的群众反馈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开设新闻评论专栏、建立社交媒体互动平台或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并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纳入后续报道。尤其是在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中,新闻机构应当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快速、透明、持续地提供信息。这样的机制不仅能增强群众对新闻舆论的信任感,还能形成“报道—反馈—再报道”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舆论引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总结:
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是新闻工作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所在。新闻报道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当前,新闻舆论工作在选题、语言、形式和反馈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通过深入基层、通俗表达、创新传播和建立反馈机制等路径来改进。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还能提升新闻的公信力和传播力,进而发挥好凝聚共识、引导舆论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既是新闻工作的价值追求,也是新时代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佳.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继承与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24(3):179-188. DOI:10.3969/j.issn.1000-8691.2024.03.020.
[2]徐语晗,甘霖.浅析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采写编,2025(4):46-48. DOI: 10.3969/j.issn.1007-8177.2025.04.013.
[3]刘绣明.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如何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J]. 新闻传播, 2023, (03):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