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中的产后出血预防与管理研究
胡细霞
通城县中医医院 437400
摘要:在妇产科护理的关键领域中,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健康的重大隐患。本文深度剖析产后出血,阐述其定义、分类、常见原因及危害。全面呈现从产前的健康评估与干预,到产时的监测护理配合,再到产后的观察护理要点等一系列预防措施。同时,详细介绍产后出血的监测手段、紧急处理流程及康复护理与心理支持等管理方法。致力于为妇产科护理提供科学、系统的产后出血防控方案,降低出血风险,提升产妇健康水平,推动妇产科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产后出血;预防;管理;高危因素;护理质量
引言
在妇产科医疗护理工作中,产妇的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产后出血作为产妇分娩后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情况复杂多变,给产妇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来,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产后出血仍然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的预防与科学的管理,不仅是保障产妇生命安全的关键,也是衡量妇产科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产后出血的概述与危害
1.1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分类
产后出血在医学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即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 500ml,剖宫产者超过 1000ml。根据出血发生的时间和特点,可分为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早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胎儿娩出后 2 小时内,是产后出血中最为常见且凶险的类型,往往与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等密切相关。晚期产后出血则指分娩 24 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常见原因包括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复旧不全等。准确理解产后出血的定义与分类,对于及时诊断和有效处理产后出血至关重要。
1.2 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分析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宫缩乏力是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程过长、精神过度紧张、使用过多镇静剂等,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使胎盘剥离面的血窦无法及时关闭,从而引发大量出血。软产道裂伤也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如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裂伤,多因胎儿过大、急产、助产操作不当等引起。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等,会影响胎盘的正常剥离,导致出血。此外,凝血功能障碍,如产妇本身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也可能导致产后出血难以控制。
1.3 产后出血对产妇的危害及影响
产后出血对产妇的危害极大。大量失血首先会导致产妇休克,若不及时纠正,可引起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如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的产后出血还可能导致席汉综合征,这是由于产后大出血引起垂体缺血坏死,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出现闭经、性欲减退、毛发脱落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此外,产后出血还会增加产妇感染的风险,引发盆腔炎、败血症等并发症,延长产妇的康复时间,甚至危及生命。
二、妇产科护理中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2.1 产前预防措施:健康评估与干预
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产妇的既往病史、孕产史、家族史等,识别出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对于高危产妇,应加强孕期管理,定期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同时,给予产妇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了解分娩过程和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此外,还可以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孕期锻炼,增强体质,为分娩做好准备。
2.2 产时预防措施:监测与护理配合
在分娩过程中,严密的监测和良好的护理配合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阴道流血量等,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在胎儿娩出后,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胎盘,确保胎盘完整娩出,避免胎盘残留。对于宫缩乏力的产妇,可通过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同时,要注意保护产妇的软产道,避免因助产操作不当导致裂伤。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确保产妇的安全。
2.3 产后预防措施:观察与护理要点
产后对产妇的观察和护理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每隔 15-30 分钟观察一次产妇的阴道流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生命体征等,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迹象。对于剖宫产产妇,还应注意观察腹部伤口的情况,防止伤口出血。同时,要鼓励产妇尽早哺乳,因为哺乳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此外,要为产妇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若发现产妇有产后出血的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三、妇产科护理中产后出血的管理方法
3.1 产后出血的监测手段与指标
产后出血的监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指标。除了密切观察阴道流血量外,还应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是产后出血的重要预警信号,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指标,了解产妇的失血情况。此外,还可以使用超声检查等辅助手段,评估子宫收缩情况和有无胎盘残留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监测手段和指标,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产后出血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3.2 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流程与方法
一旦发现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应立即启动紧急处理流程。首先,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这是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的关键步骤。选择合适的静脉,如上肢的大静脉,采用留置针穿刺,确保能够快速、顺畅地输入液体和药物。补充血容量时,优先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以快速扩充血管内液体量,改善组织灌注。
按摩子宫时,可采用腹部按摩法或腹部 - 阴道双手按摩法,刺激子宫收缩,关闭血窦,减少出血。使用宫缩剂时,常用的药物有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通过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对于软产道裂伤,应在良好的照明下,仔细检查裂伤的部位和程度,及时进行缝合,注意止血彻底,避免留下死腔。
对于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应及时取出胎盘或残留的胎膜组织。若胎盘已剥离但未娩出,可通过轻拉脐带、按压宫底的方法协助胎盘娩出;若胎盘粘连或植入,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徒手剥离或采取更复杂的手术方法。
3.3 产后出血后的康复护理与心理支持
产后出血后的康复护理和心理支持对于产妇的恢复至关重要。在康复护理方面,要注意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情况、子宫复旧情况等,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给予产妇营养支持,鼓励其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铁剂的食物,纠正贫血。在心理支持方面,由于产后出血可能给产妇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护理人员应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给予其心理安慰和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对产后恢复过程。
四、结论
妇产科护理中产后出血的预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产前、产时、产后的各个环节。通过深入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危害,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和管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胡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4,(30):165-168.
[2]马靖靖.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妇儿健康导刊,2024,3(02):137-139.
[3]杨丽.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妇儿健康导刊,2023,2(14):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