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门路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引言:随着医疗体系改革深化和民众健康需求提升,临床医疗工作专业性和复杂性增加。规培临床医生作为 “过渡群体”,需承担高强度诊疗任务,还要应对理论考核、技能提升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是职业素养重要部分,影响规培医生自身情绪调节、职业认同和工作效率,还会间接影响患者体验与医疗安全。但当前规培体系重专业技能培养,对心理健康重视和支持不足。所以,系统研究规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因素,构建科学保障体系,是医学教育与医疗管理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规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征
1.1 情绪问题呈现普遍性
规培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普遍面临情绪调节压力,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的高频出现。临床诊疗过程中,病情判断的不确定性、患者及家属的期待与质疑、紧急抢救场景的心理冲击等,均可能引发规培医生的情绪波动;同时,规培期间的考核压力、技能学习与临床实践的平衡难题,进一步加剧了情绪负担,部分医生长期处于 “高压低反馈” 的情绪状态,易出现情绪耗竭、兴趣减退等表现。
1.2 职业倦怠现象突出
职业倦怠是规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典型问题,主要体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与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情感耗竭方面,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时长、频繁的夜班轮转导致规培医生体力与精力双重透支,难以维持稳定的情感投入;去人格化方面,面对大量重复的诊疗流程与复杂的医患沟通场景,部分医生可能逐渐产生冷漠、麻木的职业态度,对患者需求的敏感度下降;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规培阶段的 “从属地位” 使医生难以独立主导诊疗决策,加之职业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易导致自我价值感缺失,进而质疑职业选择的合理性。二、规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影响因素
2.1 职业环境因素
2.1.1 医疗环境的高压属性
临床医疗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规培医生需长期处于 “高风险、高责任” 的工作状态。一方面,医疗差错的潜在风险、医患纠纷的不确定性,使规培医生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担心因经验不足导致诊疗失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存在资源配置不足、流程不够优化等问题,如医疗设备短缺、科室沟通效率低等,进一步增加了规培医生的工作难度与心理负担。
2.1.2 带教模式与氛围
带教老师的指导方式与科室工作氛围对规培医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若带教老师采用 “严苛批评”“过度放手” 或 “忽视指导” 的模式,易导致规培医生产生自卑、焦虑情绪;而科室内部若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氛围,缺乏团队支持与沟通交流,会进一步加剧规培医生的孤独感与压力感。反之,包容、支持性的带教氛围与团队环境,能够有效缓解规培医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2.2 工作负荷与时间管理因素
2.2.1 高强度工作与不规则作息
规培临床医生普遍面临超长工作时长与不规则作息的问题,日常需承担门诊接诊、病房管理、手术配合、值班应急等多重任务,部分科室的夜班轮转频率高、休息时间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与心理状态长期处于透支状态。长期睡眠不足与作息紊乱,不仅会降低情绪调节能力,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 “压力 - 健康恶化- 压力加剧” 的恶性循环。 2.2.2 工作与生活的失衡
规培阶段的高强度工作使医生难以平衡职业与个人生活,陪伴家人、社交活动、自我提升等非工作需求被严重压缩。长期缺乏生活层面的情感支持与自我调节空间,易导致规培医生产生 “自我牺牲感”,进而对职业生活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的稳定性。
2.3 社会支持与认知因素
2.3.1 社会支持体系的薄弱
规培临床医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同事、朋友及医疗机构,但当前支持体系存在明显不足。家庭层面,部分家属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了解不足,难以理解医生的工作压力,甚至可能因陪伴时间不足产生矛盾;同事层面,同批次规培医生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支持性互动不足;医疗机构层面,多数规培基地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干预机制,规培医生面临心理问题时难以获得及时帮助。
2.3.2 职业认知与自我期望偏差
部分规培临床医生对职业发展存在过高的自我期望,认为 “规培阶段应快速掌握所有临床技能”“必须避免任何诊疗失误”,这种完美主义认知易导致自我压力过大;同时,部分医生对规培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缺乏合理预期,面对考核失败、技能不足等问题时,易产生自我否定情绪,进一步加剧心理压力。此外,社会层面对医生职业的 “高道德期待” 与 “高责任要求”,也可能使规培医生产生 “不能犯错” 的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
三、规培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3.1 完善医疗机构层面的支持机
3.1.1 优化工作安排与环境
医疗机构应结合规培医生的工作强度与身心特点,合理调整工作排班制度,控制每日工作时长与夜班频率,保障必要的休息时间;同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与工作流程,减少因资源不足或流程繁琐导致的额外工作负担,为规培医生营造更高效、宽松的工作环境。
3.1.2 建立专业心理干预体系
规培基地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规培医生提供常态化的心理评估、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服务;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培课程体系,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提升规培医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帮助其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认知。
3.2 优化带教模式与团队支持
3.2.1 构建 “支持性带教” 体系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带教老师的培训,引导其采用 “指导 + 鼓励” 的带教模式,关注规培医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肯定与反馈,避免过度批评;同时,建立带教老师与规培医生的定期沟通机制,了解其工作困难与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
3.2.2 营造合作型科室氛围
通过组织科室团建、病例讨论、技能分享等活动,促进规培医生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竞争带来的压力;鼓励高年资医生与规培医生建立 “师徒互助” 关系,为规培医生提供职业发展与心理支持,增强其团队归属感。
四、结论
规培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职业环境、工作负荷、社会支持、个人认知等多维度因素影响,整体呈现 “情绪压力大、职业倦怠突出、个体差异明显” 的特征。保障规培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需从医疗机构、带教团队、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形成协同干预机制:医疗机构需优化工作安排与心理支持体系,带教团队需营造包容的指导氛围,社会层面需提供理解与支持,个人层面需提升心理调节能力。只有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干预,才能有效改善规培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助力其实现职业健康发展,为医疗行业储备高素质的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涛. 《安徽省三甲医院影像专业规培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评介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 (05): 117.
[2]樊拖迎,何成,管丽红. 农村定单定向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山东医药, 2023, 63 (17):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