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音乐课堂趣味节奏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刘东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

引言

音乐是一门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艺术,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趣味节奏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小学音乐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编了大量节奏鲜明、富有童趣的音乐作品,为趣味节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节奏训练方法,让学生反复跟读、敲击,导致学生对节奏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探索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节奏教学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材中节奏教学资源的挖掘

(一)从歌曲中提取节奏素材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题材广泛,涵盖了儿歌、童谣、民歌等多种类型,这些歌曲往往具有简洁明快、节奏规整的特点。教师可以从歌曲中提取典型的节奏型,作为节奏教学的素材。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两只老虎》这首歌中,其节奏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节奏型简单易学,教师可以将其提取出来,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感知节奏,再进行单独的节奏训练。又如,三年级上册《法国号》这首歌中,出现了附点节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感受歌曲中附点节奏带来的独特韵味,再对附点节奏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在熟悉的歌曲情境中掌握节奏知识。

(二)利用欣赏曲目拓展节奏类型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欣赏曲目,这些曲目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风格各异,节奏类型也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欣赏曲目,拓展学生的节奏视野。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欣赏《打字机》时,乐曲中模拟打字机的节奏、铃声等,节奏鲜明且富有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乐曲,分辨其中不同的节奏型,并尝试用拍手、跺脚等方式模仿,让学生感受节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此外,一些民族音乐作品中的节奏也极具特色,如二年级下册欣赏的《金孔雀轻轻跳》,其中傣族音乐的节奏特点鲜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节奏韵律,丰富学生的节奏认知。

(三)结合打击乐器单元设计节奏练习

教材中专门设置了打击乐器单元,为节奏教学提供了实践载体。教材中介绍了三角铁、铃鼓、沙锤等多种打击乐器,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法,适合表现不同的节奏型。教师可以结合打击乐器单元,设计趣味节奏练习。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打击乐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角铁演奏长音节奏,用铃鼓演奏八分音符节奏,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演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节奏的组合变化,提高节奏感。

二、小学音乐课堂趣味节奏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游戏化教学法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将节奏教学融入游戏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节奏游戏,如 “节奏接龙”“节奏猜猜猜” 等。在“节奏接龙” 游戏中,教师先给出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如 “ ××1×-1 ”,让第一个学生模仿后,再创编一个新的节奏型传递给下一个学生,依次类推。这样的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节奏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节奏猜猜猜” 游戏中,教师可以用打击乐器演奏一段节奏,让学生猜测演奏的节奏型,或者让学生通过模仿动物叫声来表现不同的节奏,如用 “汪汪” 表示八分音符节奏,用 “喵 —”表示四分音符节奏等,增加节奏教学的趣味性。

(二)情境创设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和学习节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如 “森林音乐会”“节日庆典” 等。在 “森林音乐会” 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小动物,用各自的叫声或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型,如小鸟用 “叽叽喳喳” 表现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大象用“咚咚” 表现缓慢的四分音符节奏。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加深对节奏的理解。此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歌曲内容创设情境,如在学习《小红帽》这首歌时,创设小红帽去外婆家的情境,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模仿小红帽走路、遇到大灰狼等动作,在情境中感知歌曲的节奏。

(三)律动教学法

律动教学法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节奏,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点头、拍腿等身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的节奏型。例如,用拍手表示强拍,用跺脚表示弱拍;用快速的拍手动作表现八分音符,用缓慢的拍手动作表现四分音符。在学习切分节奏时,可以让学生用身体的不同部位交替动作来表现,如先拍左手,再拍右手,最后拍腿,通过身体的律动感受切分节奏的特点。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律动,如围成圆圈,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踏步、转身等动作,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节奏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三、丰富小学音乐课堂趣味节奏教学的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能够为节奏教学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节奏动画,将抽象的节奏型转化为形象的动画画面,如用不同颜色的音符跳动来表示不同的节奏时值,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节奏的变化。还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制作节奏伴奏,让学生跟着伴奏进行节奏练习,如使用“西贝柳斯” 等音乐软件,制作不同风格的节奏伴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氛围中练习节奏,提高学习兴趣。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在节奏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和进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节奏任务,如让小组合作创编一段节奏组合,或者用打击乐器合作演奏一首乐曲的节奏部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能提高节奏学习的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融入生活元素

音乐源于生活,节奏与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节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如钟表的“滴答” 声、汽车的鸣笛声、走路的脚步声等,让学生用这些生活中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节奏型。例如,让学生用 “滴答滴答” 表示八分音符节奏,用 “咚咚” 表示四分音符节奏。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节奏练习,如在学习 “× ×× |” 节奏型时,让学生模仿跳绳的节奏,“蹦 蹦 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节奏知识。

四、结论

趣味节奏教学是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节奏感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材为趣味节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节奏素材,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化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律动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融入生活元素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创新节奏教学模式。通过趣味节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节奏的魅力,提高节奏感和音乐素养,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完善趣味节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茜.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节奏教学的探究[J].问答与导学,2022(30):157-160.

[2]林伟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4(2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