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策略
周盼盼
宝清县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黑龙江双鸭山 155600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向高密度、重载化方向发展,传统普通混凝土已难以满足现代桥梁对强度、抗渗性和服役寿命的严苛要求。尤其在极端气候频发、腐蚀性环境增多的背景下,因混凝土劣化导致的早期病害频发,亟需引入高性能混凝土这一革命性材料。
一、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 HPC)是一种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同时兼顾高强度、工作性和体积稳定性的新型建筑材料。相较于普通混凝土,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低水胶比、高密实度和掺加矿物掺合料与高效减水剂的科学配比体系。通过复掺粉煤灰、矿渣微粉等活性掺合料,不仅能显著降低水泥水化热,延缓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还能优化孔隙结构,提升抗渗性与抗侵蚀能力;高效减水剂的引入则确保混凝土在低水胶比下仍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满足泵送施工需求。在道路桥梁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融、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等性能,可有效抵御冻融循环、盐雾侵蚀等恶劣环境作用,延长结构服役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
二、高性能混凝土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特性优势
2.1 高强度与高承载能力
抗压强度可达 C50-C80,轴心抗压强度比传统混凝土提升 30%-50% ,适用于大跨度桥梁主梁、高架桥墩等重载部位,能有效减少构件截面尺寸(如桥墩截面面积可减少 20% ),降低结构自重。
2.2 高耐久性与抗劣化能力
抗渗等级 ⩾P12 (渗透高度 ⩽50mm, ),抗氯离子渗透系数 ⩽1.0×10-1 2m2/s ,能抵御沿海地区盐雾侵蚀(钢筋锈蚀速率降低 80% );抗冻等级 ⩾F200 (冻融循环 200次后强度损失 ⩽15% ),适配高寒地区道路桥梁。
2.3 高工作性与施工适应性
坍落度可控制在 180-220mm ,扩展度 ⩾700mm ,且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与黏聚性(泌水率 ⩽1% ),适用于钢筋密集的桥梁节点(如箱梁腹板、墩台盖梁)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如桥梁基础),可减少施工振捣难度,避免蜂窝、麻面等缺陷。
三、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核心技术策略
3.1 材料选型与配合比优化策略
3.1.1 原材料选型标准
水泥:选用P.O42.5 及以上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求28 天抗压强度 ⩾ 42.5MPa ,安定性合格(雷氏夹膨胀值 ⩽5mm) ),碱含量 ⩽0.6% (避免碱-骨料反应)。
骨料:粗骨料选用连续级配碎石( 5.25mm ),压碎值 ⩽10% ,针片状含量 ⩽5% ,含泥量 ⩽0.5% ;细骨料选用中砂(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 ⩽2.0% ,石粉含量 3%-5% (提升混凝土黏聚性)。骨料质量不达标会导致混凝土强度波动超 10% ,需严格筛选。
矿物掺合料:采用“粉煤灰+矿渣粉”复合掺加,粉煤灰选用Ⅰ级灰(需水量比 ⩽ 95% ,烧失量 ⩽5% ),矿渣粉选用 S95 级(比表面积 ⩾400m2/kg ,活性指数 28 天 ⩾ 95% ),总掺量控制在 30%-50% (替代水泥),可降低水化热(减少 20%-30% )、提升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外加剂:选用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减水率 ≥25% ,缓凝时间 3-6h(适应长距离运输),与水泥、矿物掺合料相容性良好(经相容性试验验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1h⩽30mm )。严禁使用萘系等低效减水剂,避免影响混凝土工作性与耐久性。
3.1.2 配合比设计方法
采用“强度-耐久性双控”设计思路,以抗压强度(满足设计等级)与抗氯离子渗透系数( ⩽1.0×10-12m2/s) )为核心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水胶比(0.28-0.38)、胶凝材料总量( ⟨400-550kg/m3 )、砂率( 38%45% )。
针对特殊需求调整配合比:寒区工程增加引气剂(含气量 4%-6% ),提升抗冻性;沿海工程降低水胶比( ⩽0.35) ,增加矿物掺合料掺量( ≈40% ),增强抗氯离子侵蚀能力;大体积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 ⩽300kg/m3 ),延长缓凝时间(6-8h),控制水化热。
3.2 施工工艺适配策略
3.2.1 搅拌工艺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顺序为“骨料+水泥+矿物掺合料→干拌 30s 加水 ⋅+ 减水
剂→湿拌 90-120s′′ ,确保拌合物均匀(匀质性误差 ⩽5% )。严禁缩短搅拌时间(低于90s 会导致减水剂分散不均,坍落度损失加快)。
实时监测拌合物性能,每车检测坍落度(允许偏差 ±20mm )、扩展度(允许偏差±50mm) ,气温 ⩾30∘C 时增加检测频次(每2 车1 次),坍落度损失超 50mm 时,经技术人员确认后可补加适量减水剂(掺量≤原用量的 10% ),严禁直接加水。
3.2.2 运输与浇筑工艺
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运输时间 ⩽1.5h (高温天气 ⩽1h ),运输过程中保持低速搅拌( ?2-4r/min) ),避免离析。长距离运输(超 20km )需配备缓凝型减水剂,确保到场坍落度满足浇筑要求。
浇筑前清理模板与钢筋表面杂物,洒水湿润(模板无积水);采用溜槽、串筒等辅助工具,控制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 ⩽2m (超 2m 易离析),钢筋密集区域选用小型溜槽(宽度 ⩾200mm )。浇筑顺序遵循“分层浇筑、循序渐进”,每层厚度 ⩽300mm (高性能混凝土黏度大,厚层浇筑易振捣不密实),相邻两层浇筑间隔≤混凝土初凝时间(通过试验确定,一般3-5h)。
3.2.3 振捣工艺
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频率 10000-15000r/min⟩ ),振捣点间距 ⩽400mm (普通混凝土为 500mm ),振捣时间 20-30s(至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溢出),严禁过振(导致骨料下沉、表层砂浆过厚)或漏振(引发蜂窝缺陷)。
针对薄壁构件(如箱梁腹板,厚度 ⩽300mm; ),采用附着式振捣器(频率 50–60Hz )配合插入式振捣器,确保钢筋间隙混凝土填充饱满;大体积混凝土(如桥梁承台)采用分层振捣+二次振捣(初凝前 30min ),减少内部孔隙,提升抗渗性。
3.3 质量控制与养护保障策略
3.3.1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模板控制:选用钢模板(平整度 ⩽2mm/m ),模板接缝处粘贴海绵条(厚度 5mm ),防止漏浆;浇筑前检查模板垂直度(偏差 ⩽1% )、加固强度(可承受混凝土侧压力 ⩾ 50kN/m2 ),避免浇筑过程中模板变形。
钢筋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控制在 ±5mm (采用定位垫块,强度 ⩾C50 ),钢筋间距偏差 ⩽10mm ,避免保护层不足导致钢筋锈蚀(保护层每减少 10mm ,钢筋锈蚀速率增加 20% )。
试块制作与检测:每 100m3 混凝土制作 3 组标准养护试块( 150mm×150mm×
),同时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用于确定拆模时间);试块养护环境需符合标准(温度
,相对湿度 995% ),28 天抗压强度检测合格率需 100% ,若出现不合格试块,需双倍取样复检,仍不合格则需钻芯取样验证结构实体强度。
3.3.2 养护工艺优化
养护时机: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初凝前(一般 4-6h)进行表面收光(避免早期失水开裂),终凝后(8-12h)立即覆盖土工布 ∗+ 塑料薄膜(保湿、保温),严禁暴晒或受冻(气温 ⩽5∘C 时需覆盖棉被+电热毯,确保养护温度 ⩾10∘C )。
养护周期:普通高性能混凝土养护 |⩾14 天,大体积混凝土、高强混凝土( ⩾C60 )养护 ⩾28 天,每日洒水次数根据环境温度调整( 20-30∘C 时 4-6 次/天, 30∘C 以上时 6-8次/天),确保混凝土表面始终湿润。
特殊养护措施:冬季施工采用蒸汽养护(升温速率 ⩽10∘C/h ,恒温温度 50–60∘C ,降温速率 ⩽5°C/h; ),避免温度骤变引发裂缝;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内冷水管(通循环水,进水温度 ⩽25°C ),控制内外温差 ⩽25°C 。
结语:
道路桥梁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是提升工程质量、延长结构寿命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材料选型、精准的配合比设计、适配的施工工艺与严格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平良.高性能混凝土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00(024):172-173.
[2]童伟伟.高性能混凝土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020(0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