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胡榕霞

福建省永泰县樟城小学 350700

摘要: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路径。基于现状分析,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参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将“双减”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参与;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工作。然而,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仍然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可能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对策,以期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

(一)教育环境及班级参与现状

教育环境尚待全面优化,当前班级内学生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参与机会并不均等,前排学生往往更加积极主动,而后排学生则相对沉默寡言。此外,课堂互动机会多倾向于成绩优异者或班干部,这导致整体课堂参与氛围不够热烈,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融入学习进程。

(二)学生主动提问与参与度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应是充满求知热情和好奇心的探索者,但在数学课堂上,他们的这种天性似乎并未被充分点燃。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倾向于安静地接收知识灌输,而很少主动发起疑问或踊跃参与课堂互动。这种较为被动的学习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进程。

(三)学生对数学的抗拒心理

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日益复杂,许多学生逐渐对数学产生了畏惧乃至排斥情绪。这种心理上的抗拒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大幅下降,从而妨碍了他们有效吸收和理解教学内容。为了打破这一心理壁垒,教师必须运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旨在重新点燃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与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对策

(一)创设公平教育环境,提升班级整体课堂参与度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年级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提升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习惯,以《分数乘法》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水平和身体状况来安排座位。在《分数乘法》的教学中,可以将积极参与、理解较快的学生与需要更多关注的学习困难学生交错安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视线关注和心理支持。身体状况特殊的学生也应被妥善安置,以便他们舒适地参与课堂活动。其次增强师生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讲解《分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基础问题,再逐步深入,调整提问的层次与顺序,引导全体学生思考。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可以给予更多表达机会,通过耐心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调整,高年级数学课堂的参与度将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

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教师能运用创意教学策略,诸如构建情境、结合现实生活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以《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策划一场校园寻宝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实地根据方向提示探索宝藏,这不仅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吸收知识,还能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增进学生参与度的良策。在讲解《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集体探讨方向的判定方法,或者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动手绘制校园地图以应用所学知识。这些多元的教学策略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总而言之,通过创新情境设计、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多元教学手段,教师能显著提升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活跃度,有力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保证政策意图得以充分贯彻。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教师需细致洞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兴趣所在,为每位学生精心规划学习内容,旨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提升数学技能。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反馈以及与学生的个别交流,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基于这些了解,教师可以设计出分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其能力范围内获得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实例中。例如,引导学生亲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或者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支持,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自己舒适的步调下掌握数学知识。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实现高年级数学课堂的高效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参与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与学校应携手合作,共同促进高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家长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学相关活动,如数学讲座、工作坊等,深入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进而在家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在家庭作业方面,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数学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数学节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可以组织数学趣味竞赛、数学小课题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家长、学校和社区共同为高年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与投入状态,确保“双减”政策中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是一个多维度的挑战。通过创设公平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将“双减”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诗珂.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研究[D].鲁东大学,2023.

[2]李锶淇.“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22.

[3]颜佳雯.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