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设备检修安全操作规程探讨
马丽萍
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835000
引言
化工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其生产过程伴随着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诸多风险,而化工设备检修作业则是打破正常生产状态、进行设备维护与更新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事故易发、高发的薄弱阶段。安全操作规程不仅是指导作业人员正确操作的技术文件,更是约束作业行为、落实安全措施、实现风险可控管理的根本依据。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化工设备检修安全操作规程的体系构建,从其理论基础、核心构成要素到实施保障进行系统性阐述,以期为企业构建更为坚实的检修安全防线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1 化工设备检修作业的特点与安全风险
化工设备检修作业区别于常规的机械维修,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作业对象的特殊性和作业环境的极高危险性。作业对象(即化工设备及管道)在停产后可能仍残留有大量的危险化学品,这些残留物可能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若处理不当,在检修过程中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化学灼伤等事故。检修作业类型繁多,既包括动火、进入受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特种作业,也涉及盲板抽堵、起重吊装、破土开挖等高风险作业,多种作业交叉进行使得风险叠加效应显著,安全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检修作业通常时间紧、任务重,参与人员众多,可能包括本企业员工、承包商人员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协调配合要求高,容易因沟通不畅、指挥失误、违章操作而导致事故发生。
2 化工设备检修安全操作规程的核心内容
2.1 检修前的综合准备工作规程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整个检修作业安全成功的基石,其操作规程应系统性地规定一系列强制性步骤。首要任务是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与评估(JSA/JHA),组织工艺、设备、安全及作业人员共同对检修任务进行分解,识别每一步骤中可能存在的能量危害(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和危险物质危害,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紧接着是严格执行的工艺安全隔离规程,必须采用“双重隔离”或“阻塞与排放”原则,即通过关闭阀门并加装盲板(而非仅靠关闭阀门)来实现与所有物料、能源(电、汽、水、气)的可靠隔离,隔离点应挂牌上锁(LOTO),确保能量零输入、物料零泄漏。然后是彻底的置换、清洗与吹扫规程,要求使用蒸汽、水、惰性气体等介质对设备内的残留危险物料进行彻底置换,直至取样分析合格,确保设备内氧气浓度、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达到安全作业限值以内。
2.2 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操作与监护规程
检修过程是风险直接暴露的阶段,此阶段的操作规程重点在于对作业行为的实时规范与监控。规程必须明确所有人员的基本职责: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PPE),在使用工具、设备前进行检查,杜绝“三违”现象(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监护人的职责至关重要,规程需规定监护人必须经过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熟悉作业区域风险,掌握急救和消防知识,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岗,必须持续监测作业环境(如受限空间内的气体浓度),保持与作业人员的有效沟通,并随时准备在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响应。对于动火作业,规程需明确划定防火区,清除现场可燃物,配备足量有效的消防器材,并设专人监护。对于受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持续进行通风和气体监测。
2.3 检修后的安全确认与恢复规程
检修作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安全管理的终结,检修后的安全确认与生产恢复同样需要严格的操作程序来保障。规程应要求,在检修任务完成后,作业负责人必须首先组织清理现场,清点工具和人员,确保没有将工具、杂物遗留在设备内部,所有临时设施均已拆除。接着,需要与工艺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现场交接,共同确认所有检修项目已完成,所有设备人孔、手孔均已封闭,所有盲板已按方案要求进行抽除或恢复,所有安全附件(如安全阀、压力表)已复位并投用。在确认设备已具备恢复生产的物理条件后,才能逐步解除隔离措施(解锁、摘牌),并按照既定的开车方案进行缓慢的引料、升压、升温操作。
3 规程有效执行的保障机制探讨
3.1 系统的培训与考核机制
人是执行规程的主体,其安全意识与技能水平直接决定规程的执行效果。企业必须建立常态化的培训体系,定期对所有参与检修的人员(包括自有员工和承包商)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和专项技能复训。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本企业的规程和实际案例(但非本文所述的案例分析,而是指规程条款背后的原理和后果),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模拟、VR 体验等多种方式,确保员工真正“懂规程、会操作、能应急”。同时,必须实施严格的考核与授权上岗制度,通过笔试、实操考核等方式检验培训效果,合格者颁发相应作业资格证,杜绝无证操作。培训与考核记录应纳入个人安全档案,作为其上岗任职的重要依据。
3.2 严格的监督与检查机制
强有力的监督是确保规程执行不偏离、不走样的关键。企业应构建一个包含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各级直线领导、基层员工在内的全方位监督网络。专职安管人员负责进行日常的、不定期的巡回检查,重点督查高风险作业现场的措施落实与合规情况。各级管理者应履行其安全管理职责,深入现场进行观察与指导。同时,应鼓励员工之间实行“互保联防”,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并对发现重大隐患或举报违章行为的员工给予奖励。所有的监督检查都应留下记录,对发现的违章行为和隐患要立即纠正,并深入分析其系统原因,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持续改进。
3.3 持续的评价与改进机制
安全操作规程本身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动态优化、持续改进的体系。企业应建立定期评审机制,每年或每次重大检修后,组织相关方对现有规程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系统性评审。评审的依据应来源于日常的监督记录、事件(未遂事件)分析、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更新。对于评审中发现的不适用、不完善之处,应及时组织修订和完善,并重新发布和培训。通过这种Plan-Do-Check-Act(PDCA)的循环模式,推动检修安全操作规程不断进化,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持续提升企业的检修安全管理绩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设备检修安全操作规程是构筑检修作业安全防线的纲领性文件和技术保障。其制定必须立足于对检修作业高风险特性的深刻洞察,内容需全面覆盖检修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各项安全要求,核心在于风险的精准辨识与有效控制,关键在于隔离、置换、分析、监护等硬性措施的严格落实。而规程的生命力则在于执行,必须通过建立并有效运行系统的培训考核、严格的监督检查和持续的评价改进三大保障机制,将其内化为每一位员工的安全习惯和行为准则。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规范检修作业行为,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马冬冬,潘延辉.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方法的探讨[J].广州化工, 2010(2):3.
[2]马正科.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中火灾事故成因分析及安防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3]张希任.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注意事项与分析[J].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