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亲自然理念下幼儿户外美术活动的深化策略

作者

瞿玉娟

南通市小海街道星月幼儿园

《纲要》强调:幼儿园教育活动颖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与自然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儿童“自然缺失症”问题日益凸显。亲自然理念倡导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重建人与自然的对话关系,而户外美术活动因其天然的跨学科属性,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在此背景下,探索亲自然理念下幼儿户外美术活动深度开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认识:亲自然理念与户外美术活动理论关联

(一)亲自然理念的核心内涵

亲自然教育源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蒙泰所里的“环境教育思想”,强调自然体验对儿童认知、情感发展的双重促进作用。现代研究证实,亲自然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价值:一是认知能力的建构,如幼儿通过观察树叶脉络能够更好地理解线条构成,通过沙土塑形可以更直观地感知立体造型原理,这种基于自然的认知建构方式,有助于幼儿将抽象的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二是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沉浸式的自然体验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共情能力。例如,在种植活动中,幼儿可以亲身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过程,从而形成“自然守护者”的初步意识,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创造力的发展,自然材料具有开放性特征,如树枝、石块的不规则形态,这种特征打破了标准化的美术范式,促使幼儿突破思维定式。有研究指出,接触自然材料的幼儿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范式转型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常常陷入“临摹-复制”的技能训练模式,而亲自然理念下的户外美术活动在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形成了以下转变:首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亲自然户外美术活动更注重幼儿自主探索和体验。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帮助其获得丰富的创作体验;其次,从单一媒介到多元表达。亲自然理念下的户外美术活动整合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元形式。例如,幼儿可以用落叶拼贴、泥塑造型、树枝构图等方式实现跨媒介创作,从而丰富了美术表达的途径。这种创作方式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材料特性,作品也更具独特性。

二、实践困境:幼儿户外美术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美术活动形式单一

很多户外美术活动局限于让幼儿在户外写生,以绘画为主要创作形式。幼儿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自然景物进行简单的临摹,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的空间,难以激发幼儿与自然互动的积极性。这与《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连续深入探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幼儿深入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二)自然资源利用低效

虽然将室内美术活动搬到户外,但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没有引导幼儿观察四季变化对自然色彩的影响,更未形成“气象-生态-美学”联动系统;在材料的选择上,使用常见的纸张、彩笔等传统材料,对树叶、树枝、石头、泥土等自然材料的利用不够。活动中,幼儿未能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和自然材料的独特质感,限制了幼儿与自然的深度接触。

(三)教师引导缺乏深度

在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将“自然教育”简单等同于“户外放养”,在活动中缺失系统的引导,使得幼儿无法从活动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和成长;还有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安全和美术作品的完成情况,忽视了引导幼儿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感受,幼儿只是被动地完成美术任务,没有真正与自然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交流。

三、深化策略:从“接触”到“对话”的路径建构

(一)丰富自然情境,激发对话兴趣

1.主题情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节日等创设不同的主题情境。例如,在春天创设“寻找春天的色彩”主题情境,带领幼儿走进幼儿园的小花园,引导幼儿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感受嫩绿的新芽。让幼儿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主动去发现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用美术形式表达对春天感受的欲望。

2.故事化情境的营造

将自然元素融入故事,营造故事化的情境。比如,在户外小树林里,教师讲述“树叶小精灵的故事”,告诉幼儿每一片树叶都有自己的故事。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树叶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去收集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并用树叶拼贴出心中的“树叶小精灵”,在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展开对话。

(二)开发自然资源,拓展对话载体

(1)建立动态资源系统

构建“三阶”自然材料库,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基础层面向小班幼儿,提供 3-5cm 的安全材料,如松针、小石子等,这些材料简单易操作,适合小班幼儿初步接触自然材料进行创作。拓展层针对中班幼儿,提供组合型材料,例如树枝与麻绳的搭配,鼓励幼儿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创作尝试。挑战层则为大班幼儿准备 30cm以上的可变形材料,如浮木、藤蔓等,激发大班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融合生态化活动场景

幼儿园也可以结合实际,对现有区域进行生态化改造,如将沙水区转变为“泥塑工坊”,幼儿可以借助水流动力制作动态雕塑,这种创新的设计使幼儿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科学探索元素。在种植区设置“四季画框”,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轨迹并进行写生,以此记录生命的历程,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艺术创作素材,还培养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三)开展探究式美术活动,深化对话内涵

1.问题驱动探究

在户外美术活动前,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比如,在进行“树皮的秘密”美术活动时,教师提问:“不同树木的树皮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现出来?”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不同树木的树皮,通过触摸、拓印等方式进行探究,并尝试用绘画、拼贴等美术手段呈现自己的发现,深化对艺术与自然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

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美术活动。例如,教师将幼儿分为 4 人小组,用自然材料共同创作一件立体艺术作品。组员分工合作,有的搜集材料,有的设计造型。在合作过程中围绕“如何让作品站起来”展开讨论,尝试用树枝搭建框架、用泥土粘贴的创新方法;作品完成后,小组间的互评时,幼儿提出“作品两边最好都用石头对称摆更好看”,这一提议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材料的特性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四)注重过程互动交流,强化对话体验

1.教师适时引导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介入,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当幼儿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如:“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表现这个场景?”“如果换一种材料会不会更好?”帮助幼儿拓展思维,深化对自然的认识和表达。

2.幼儿分享展示

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作品分享和展示。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讲述创作过程中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例如,幼儿在展示用自然材料制作的“蚂蚁迷宫”时,会分享自己收集材料的过程,以及想象中蚂蚁走迷宫的故事。通过分享展示,幼儿进一步梳理自己与自然对话的体验,同时也从同伴的分享中获得新的启发。

从“接触”到“对话”的户外美术活动,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形式创新,更是生态价值观的启蒙路径。作为幼儿教师,应给予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并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自由地发挥艺术潜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