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

马丽红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省鞍山市 114007

引言: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脉愈发凸显其重要价值。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传承民族精神,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增强文化自信。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教育效果的提升。本文探讨有效的融合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如仁爱、诚信、礼义、和谐、中庸之道等,这些价值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与社会和谐。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担当和道德修养,推动学生健康成长[1]。两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目标上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道德准则,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将这些文化精髓转化为学生实际行为和信念的重要途径。二者的融合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的统一,是实现学生德育目标、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一)助力学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学生能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强化文化认同帮助学生稳固精神根基,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文化认同的建立促进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这样的教育不仅塑造学生的文化自觉,也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借助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多样,有效打破思政课程单一枯燥的局面,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具体案例和文化故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核心理念。多样化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效果。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三)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促使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调德行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传统文化,推动教育从单一技能传授向德技并重转变。学校通过结合文化教育设计多样化课程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增强了其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符合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具备文化底蕴和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熏陶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增强其自律意识和道德感悟能力。教育过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责任感的培养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事务,提升社会参与度和公民意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学生不仅成为技术人才,更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

三、当前高职院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问

(一)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当前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课程设计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具体案例,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产生兴趣。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形式单一,缺少情境体验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未能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使传统文化教育显得陈旧落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I=)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单一,创新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较为单一的结构,缺乏多元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多数课程依赖于讲授式教学,课堂互动和学生主体地位弱化,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程内容往往偏重政治理论灌输,缺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导致文化教育效果有限。教学手段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缺少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缺少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个性化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吸引力和教育质量。

(三)文化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多样性

文化实践活动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主要以传统讲座、展览、书法比赛等为主,缺少创新性和趣味性。活动多停留在表层体验,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内容,难以引发学生的文化共鸣和认同。文化实践活动缺乏系统规划,活动频率和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参与度不高。缺少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如虚拟现实、线上互动等,限制了文化体验的多样性和沉浸感。活动效果难以持续,难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

(四)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深,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研究背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教学理念和实践能力,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资队伍整体缺少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难以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五)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导致各部门之间配合不畅,资源整合效率低下。相关政策缺乏明确的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支持力度有限,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缺少专项专项文化教育经费,影响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传承文化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内容需涵盖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及传统美德,并结合时代背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形成。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应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德育与技能培养的协同发展[3]。课程设计中,设置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丰富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则保障教学质量,推动持续优化,助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某高职院校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职业道德”纳入必修课程,融合孔子的“仁爱”思想和现代职业伦理,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特点,打造“工匠精神”主题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中,切实理解传统文化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讨论,激发学生将传统美德内化于职业行为之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创新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项目式学习能够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短视频、微课及虚拟现实等手段增强课堂互动和体验感,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升学习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此类教学创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创新精神,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某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中华传统节日”沉浸式体验课程[4]。学生通过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春节、清明节的文化氛围,并在情景模拟中展开讨论,深化对传统节日内涵的理解。这种创新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学生参与度和课堂效果,成为学校文化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

(三)丰富文化实践活动

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机会。组织传统节日庆典、非遗文化体验、文艺展演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活动设计注重参与性与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融入文化传承,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延伸至校园生活,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格局。

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剪纸、刺绣等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学生亲手体验传统工艺制作。通过竞赛和展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该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成为推动文化传承的典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组织文化专题研修和教学创新培训,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文化研究和课程开发,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师资队伍向专业化、复合化发展[5]。某高职院校设立“中华文化教师研修班”,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和专家深入讲授中华经典文化与先进教学方法,旨在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研修班结束后,参训教师结合所学,创新设计了多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新型课程,涵盖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等内容。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反响,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五)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健全管理保障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制定明确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与工作目标,保障融合工作有序推进。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确保各环节高效协同。保障经费投入,支持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及文化活动开展。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动态监控融合效果,推动持续改进。政策宣传和激励措施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推动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某高职院校设立“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各部门资源,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评估,依据问卷和反馈优化工作方案,管理机制保障融合工作长效运行,文化氛围日渐浓厚,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五、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学生文化认同、价值观形成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融合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培养具备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应针对当前课程问题,采取系统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活动、强化师资培训及优化管理保障,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应持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的融合,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煜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11):43-45.

[2] 糜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5):76-80+98.

[3] 李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成才之路,2024,(27):29-32.

[4] 穆牧.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办公室业务,2024,(11):126-128.

[5] 魏燕萍.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4.

项目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项目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编号:XJ20240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