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就业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吕迪
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吉林白城 13201
引言
高校思政课的开设,直接引导着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发展,大学生处于社会思潮丰富、意识形态多样的信息化时代,其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刻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也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了较大考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思政课”理念与思政课实践育人重要性
“大思政课”是习总书记最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理念,是在传统思政课基础上,不断开阔思政教学视野、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实现新思政教学的升级,建立起全面系统的思政课形态。“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带领思政教学走出课堂,深入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高校创新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重要性体现如下:其一,有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到前提和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理论的东西有着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进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高校思政课在思政课视域下,开展实践育人尤为必要,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理论认同度。其二,是遵循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开展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大学生能在课堂及实践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仅仅加深了自身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提高了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的能力。高校开展思政实践教学,要注重课程本质特征,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确保其全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增强大学生思政学习的沉浸感和兴趣,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其三,有利于检验思政育人实践的成果。思政课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想要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活动是必要条件。高校教师通过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能够通过活动情况来总结学生知识掌握及运用能力情况,进而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模式和设计。
二、“大思政课”与思政课实践育人结合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通常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思政课”视域下,教师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强调思政教学实效性,将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素养落实到实践中,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因而,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核心在于坚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发现还有部分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思政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从笔者自身角度来分析,我们教师是学生思政核心素养培养的辅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应用思政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努力推动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目标的达成。特别是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引下,重视实践环节对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的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前提下,为大学生提供思政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坚定理想信仰、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同时符合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政课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实践来讲,思政教师要做好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和实践活动规划,将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作为思政课教学着力点,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吸引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思政课课堂中来。同时,教师可以深入探索挖掘榜样模范,可以借助这类人群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大学生产生共情,便于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带学生去红色基地参观,了解青年光荣事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沉浸感,通过这种模式创新,实现高校思政实践育人与大思政课理念相融合。
(二)打造文化融通的文化育人模式
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政课实验育人的关键内容之一。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来,真实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首先,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文化信息,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引下,搭建起文化实践平台,并且注重以文育人的核心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要搭建起二者融合的桥梁,将其核心和精华部分引入到思政教学中来,将思政课打造成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构建以文化融通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模式。比如,部分高校为了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建立了模拟古代书院风格的现代学院,通过实践教学,更直观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创造了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只有激发起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和爱好,才能吸引他们参与思政课实践的热情。因此,思政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同时需要大学生积极配合,二者合力才能带动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产生实效。大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要有学好思政理论的信心。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设计,提高思政教学的趣味性,便于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条件,在校园内建设实践基地,创办独具特色的思政教学体系,不断突破解决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中的难题。同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将其与教师主导作用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自由表达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见地,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全面调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资源,创新思政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大思政课理念内涵等制作成音频、纪录片等,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得以灵活展现,吸引大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将思政理论知识深植于心。还可以将学生带领出课堂,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用实践成果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结束语
总之,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理念”引导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活动,建立完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强化对“大思政课”的研究,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进而推动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洁,杨华.“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3):81-85+97.
[2]李沂蔓,王芳.“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世纪桥,2023(05):82-84.
[3]贺才乐,黄洁萍.“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3,23(02):62-69.
[4]张燕.“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四维”立体实践育人模式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169-172.
课题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思政专项课题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就业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 SZ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