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数学不同单元整体教学的衔接与整合研究

作者

朱效明

建湖县秀夫初中 江苏盐城 224700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逐渐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而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以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同单元之间的衔接与整合,更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完整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

一、初中数学不同单元进行整体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知识结构化,提升数学理解深度

从知识构建的角度说,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传统那种按单元分开教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就像“只看到树却看不到森林”一样。而整体教学呢,能帮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说,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教,函数的思想在方程、不等式这些不同地方都能用,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了。这种结构化教学的好处主要有三点:第一,它打破了知识点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第二,通过展示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第三,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能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增强问题解决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点分散开来教,而是把它们连成一个知识网络,让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在这个整体的教学框架里,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些不同领域是怎么互相联系的,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这些核心能力。而且,整体教学还特别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一旦知道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碰到复杂问题就能灵活地用不同单元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不同单元整体教学的衔接与整合研究策略

(一)梳理单元间的逻辑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广阔天地中,各知识单元绝非孤立存在的岛屿,而是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体系。以函数这一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为例,教师应当精准把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一循序渐进的教学脉络,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立体的函数概念体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深入研究:

1.知识发展维度:

一次函数作为函数世界中最基础的入门基石,通过引入二次项这一关键要素,实现向二次函数的自然过渡与升华,再通过变量关系的变化,巧妙引出反比例函数,从而形成"线性→非线性 $$ 反比例"这一符合认知规律的进阶路径。这种递进式的知识架构,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2.思想方法维度:

从解析式、图像、性质三个层面,系统比较不同函数类型的共性与特性。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函数本质的理解,更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思想。

3.应用衔接维度:

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如从匀速运动(一次函数)到匀加速运动(二次函数),再到反比例关系(如工程问题),实现知识迁移。

通过这种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过程,更能培养其数学思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为后续高中函数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设计呈上启下的过渡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单元间的知识衔接是构建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以"相似三角形"这一重要几何单元为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过渡性课程,通过系统梳理"全等三角形"的核心性质,如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等基础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似与全等的内在联系:从全等的"完全重合"这一严格定义,到相似的"形状相同"这一相对宽松的概念;从严格的边角对应关系,到引入比例关系这一新的数学工具。这种递进式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已有知识,更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新概念,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几何知识网络。

此外,教师还应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从基础的性质对比题,到中等难度的综合应用题,再到具有挑战性的拓展思考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他们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灵活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

(三)设计递进式问题链教学

在七年级的“简单推理”阶段,学生将接触基本的几何概念,如点、线、面、角等,并通过简单的推理问题来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几何语言,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进入八年级的“全等证明”阶段,学生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几何问题。此时,学生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证明几何图形的全等性。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将逐渐提高证明能力,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到了九年级的“相似与圆的性质证明”阶段,学生将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此时,学生需要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圆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复杂的证明。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更加注重证明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递进式问题链教学,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几何证明的能力,从简单的推理到复杂的证明,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探索初中数学不同单元整体教学的衔接与整合过程中,以大量实证研究和教学实验为基础,构建了较为系统的衔接与整合框架,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通过对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数学教学的衔接与整合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秀英.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7):150-153.

[2]刘丽萍.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5):74-77.

[3]陈淮昕,袁孝玥.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N].市场信息报,2025-04-1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