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叶乃志马

甘孜州得荣县日雨镇人民政府 627950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群众文化管理的内涵关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相关制度的总和。群众文化管理作为其核心环节,承担着统筹文化资源、组织文化活动、引导文化消费的重要职能,二者呈现“体系为骨、管理为脉”的紧密关联。

从职能定位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文化管理提供制度框架与资源支撑,而群众文化管理的效能直接决定体系落地的质量。例如,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属于体系范畴,而如何通过文化站组织广场舞大赛、书画培训班等活动,则属于群众文化管理的内容。当前,随着公众文化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中“重供给、轻需求”“重行政、轻参与”的问题逐渐凸显,创新管理模式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群众文化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管理主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

当前群众文化管理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度较低。以社区文化活动为例,多数活动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直接策划,居民多处于被动参与状态。这种“政府包办”模式不仅加重了行政负担,还因缺乏针对性导致活动吸引力不足。例如,部分社区统一组织的戏曲晚会,因年轻人参与意愿低,常出现“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现象。

(二)服务供给同质化,精准度欠缺

受“自上而下”管理思维影响,群众文化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的活动内容多集中于传统讲座、展览,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数据显示,城市青少年对电竞、动漫等新兴文化形式需求强烈,但相关服务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占比不足 10% ;农村地区则对农业技术培训、乡土文化活动需求迫切,却常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三)数字化水平低,管理效率不高

在数字化时代,群众文化管理的技术应用仍显滞后。部分基层文化单位尚未建立线上服务平台,活动报名、意见反馈等仍依赖线下方式;已建成的数字化平台也存在功能单一、数据割裂等问题,难以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例如,一些地区的“文化云”平台仅能发布活动信息,无法根据用户浏览数据分析需求偏好,导致资源浪费。

三、群众文化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多元协同管理机制

打破政府单一管理模式,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协同机制。

政府层面:转变职能,从“直接承办”转为“政策支持 监督评估”,通过购买服务、设立文化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例如,深圳市通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采购目录”,将社区文化活动策划、非遗传承等项目外包给专业社会组织,年均节省行政成本 30% 以上。社会层面:鼓励企业、公益组织发挥优势,提供特色服务。如互联网企业可利用技术优势搭建文化服务平台,文创企业可开发地域文化IP 衍生品,丰富文化供给形式。群众层面:推动成立文化自治组织,如社区文化理事会、广场舞协会等,让群众自主策划活动。江苏省某社区由居民自发组建的“文化议事会”,每年自主组织邻里节、亲子运动会等活动 20 余场,参与率较以往提升 60% 。

(二)推行精准化服务管理模式

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建立需求调研机制: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会等方式,定期收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例如,上海市某区文化馆每月开展“文化需求大走访”,针对老年人、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分别建立需求档案,据此设计“银发课堂”“青春文化季”等特色活动。

推进服务分层分类:在农村地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民运动会、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在城市社区,针对青少年增设电竞嘉年华、脱口秀开放麦等项目;针对特殊群体,提供手语电影、无障碍阅读等个性化服务。

引入“菜单式”服务:群众通过线上平台自主选择所需服务,由文化单位“接单配送”。四川省推行的“文化惠民菜单”,涵盖演出、培训、展览等12 类服务,群众可在线点单,2023 年服务满意度达 92% 。

(三)深化数字化管理转型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构建“智慧文化”管理体系。搭建一体化数字平台:整合文化场馆、活动信息、用户数据等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例如,杭州市“钱江潮文化云”平台集活动预约、课程学习、文化消费于一体,用户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个性化推荐,平台上线两年累计服务超 500 万人次。运用新技术优化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文化场馆智能安防、设备远程监控;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用户行为数据,预测需求趋势。如北京市某图书馆通过AI 算法分析借阅数据,提前采购热门书籍,借阅率提升 25% 。拓展线上文化空间:开发虚拟文化馆、线上非遗展厅等,打破时空限制。疫情期间,全国各级文化馆推出线上活动超 10 万场,参与人次突破 50 亿,成为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创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应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供给体系。首要任务是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以法规形式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权责边界:政府承担保基本、兜底线的核心责任,负责规划制定、资源配置与监管考核;市场主体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文化设施运营、产品研发与服务供给;社会组织则扎根基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差异化文化服务。同时,需完善激励政策,出台税收优惠、场地支持、金融扶持等组合措施,降低社会力量参与门槛。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基础,应构建“专业人才 + 志愿者”协同发力的人才体系。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和定向引进,吸纳文化管理、数字技术、创意策划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常态化文化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机制,鼓励退休教师、文艺爱好者、大学生等群体参与基层文化服务。

(三)健全评估监督机制

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开通线上投诉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例如,广东省将文化服务满意度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权重占比达 15% ,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五、结论

群众文化管理模式创新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需要从主体协同、服务精准、技术赋能三个维度突破传统管理的局限。通过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推行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深化数字化转型,既能提升群众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也能激发社会文化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管理模式将朝着更开放、更智能、更贴近群众需求的方向持续演进。

参考文献

[1] 肖庆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创新研究[J]. 新传奇,2025,(16):125-127.

[2] 郑 好 .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体 系 下 群 众 舞 蹈 活 动 模 式 的 创 新 [J]. 参 花(上),2022,(0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