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席光伟
山东高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0
引言
道路与桥梁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领域,其建设质量与运营效率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随着工程规模扩大、技术复杂度提升及可持续发展需求增强,传统管理模式面临协同效率低、风险管控不足等挑战。构建综合管理体系成为提升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的关键路径,需整合技术、管理、信息等多维度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风险动态防控。
1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综合管理体系概述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综合管理体系是针对工程建设与运维全周期,融合技术规范、管理流程与资源整合的系统化框架,旨在提升工程质量、效率及可持续性。该体系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统一设计、施工、验收及养护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确保各阶段工作符合行业规范与安全要求,减少因标准差异导致的质量隐患。体系强调全流程协同管理,覆盖项目规划、招投标、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的完整周期,通过明确各参与方职责边界与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等环节的无缝衔接,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此外,综合管理体系注重风险动态管控,通过建立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对地质条件变化、材料性能波动、施工工艺偏差等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与干预,降低事故发生率。
2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标准与规范整合的复杂性
道路与桥梁工程涉及地质勘察、结构设计、材料应用、施工工艺及运维监测等多个专业领域,各环节技术标准与规范存在差异性与分散性。 同地区因地质条件、 候环 及交通需求差异,可能制定地方性技术细则,导致跨区域工程需同时满足多套 新技术、 快速迭代(如装配式桥梁、智能监测系统)与既有规范存在衔接滞后问题,部分 技术应用合规性争议。整合过程中需平衡技术先进性与规范权威性,既要避免因标 又要防止过度依赖经验主义忽视创新价值。建立动态更新的标准化协同平台,强化跨领域专家论证机制,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2.2 多参与方协同管理的实施难度
道路与桥梁工程全生命周期涉及业主单位、设计机构、施工企业、监理方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多类主体,各参与方在利益诉求、管理权限及技术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设计方侧重方案创新与合规性,施工方关注工期与成本控制,监理方需兼顾质量监督与进度协调,多方目标差异易导致决策冲突或责任推诿。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加剧协同困境,例如设计变更未及时传递至施工端,或运维数据未能反馈至前期设计阶段,造成资源浪费或安全隐患。传统合同管理模式以阶段性交付为导向,缺乏全周期绩效联动机制,难以激发各方主动优化管理的积极性。构建基于共同目标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流程透明化,是提升协同效能的核心方向。
2.3 智能化技术应用与数据安全的矛盾
智能化技术(如 BIM 建模、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为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精准决策支持,但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随之凸显。工程数据包含地质结构、材料参数、施工工艺等核心机密,旦泄露可能导致技术专利侵权或商业竞争劣势。海量异构数据的整合需求与现有系统兼容性不足形成冲突,部分老旧项目因数字化基础薄弱难以接入智能管理平台。算法偏见或数据样本偏差可能引发误判,例如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运维模型未能识别新型病害模式,造成决策失误。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防护需从技术层面构建加密传输与权限管控体系,从管理层面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并强化人工智能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鲁棒性验证,确保智能化工具真正服务于工程安全与效率提升。
3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实施策略
3.1 标准化框架与动态更新机制的协同构建
道路与桥梁工程综合管理体系的标准化需覆盖全生命周期技术要素,从勘察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到运维监测,形成统一的技术语言与 质条件差异 型技术迭代,标准化框架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通过设立专项技术委 践反馈修订条款,确保标准既保持权威性又兼顾前瞻性。例如,针对 连接节点验收及整体受力性能评估的细化标准,避免因标准缺失导致技 数字化,将文本规范转化为可交互的 BIM 模型参数或智能检测算法输入条件,实现标准执行过程的自动化校验与偏差预警,减少人为解读误差。
3.2 全周期数据链与跨主体协同平台的深度融合
工程全周期数据链的完整性是综合管理体系的核心基础,需打通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数据孤岛,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与共享标准。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应力、环境温湿度等动态参数,结合 BIM 模型集成地质报告、设计图纸等静态信息,形成覆盖工程全要素的“数字孪生”底座。在此基础上,构建跨主体协同平台,以数据流驱动参建方协作:设计单位可基于施工反馈优化模型,施工单位能通过运维数据预判风险,监理方则依托全过程数据实现精准监督。平台需内置权限管理模块,确保数据访问与修改权限与责任主体严格匹配,避免信息滥用。运维阶段的结构健康数据仅对授权养护单位开放,同时向设计方提供匿名化分析样本,支撑结构耐久性研究。
3.3 智能化工具与风险防控体系的双向赋能
智能化技术为工程风险防控提供了精准化手段,需围绕“预防-识别-响应-恢复”全流程构建智能风险防控体系。在预防阶段,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工程数据,识别高风险工点或施工环节,提前制定专项方案;在识别阶段,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混凝土裂缝、钢筋锈蚀等表观病害,结合振动传感器数据评估结构整体安全性;在响应阶段,依托 5G 通信实现风险事件的实时上报与远程指挥,缩短应急处置时间;在恢复阶段,利用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修复效果,优化施工工艺。智能化工具的应用需与风险防控责任体系深度绑定,明确算法开发方、数据提供方与使用方的安全义务,避免因技术缺陷或操作失误导致风险扩大。智能监测系统的误报率需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且系统需具备自诊断功能,防止因设备故障引发误判。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技术特性与管理痛点,提出涵盖标准化流程、智能化监控、全周期协同的综合管理体系框架。该体系以数据驱动决策为核心,强化参建方协作与风险预控能力,为提升工程质量、降低运维成本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助力行业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希.产教融合背景下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5,(13):85-87.
[2]毛永胜.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的综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5 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眉山环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025:81-83.
[3]原心红.“1+X”证书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山西青年,2024,(14):124-126.
[4]张立明,莫品疆.基于“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科技风,2024,(19):92-95.
[5]彭雪.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建筑,2023,22(0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