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的价值研究
斯琴巴图
斯琴巴图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引言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五育并举”方针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重视技能掌握,更强调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进校园成为有益补充,涵盖纺织、刺绣、制陶、雕刻、酿造、金属加工、农耕、畜牧等领域,既具实用性,又承载深厚文化价值。然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技艺逐渐淡出日常,年轻一代的认知与参与度下降。将其引入学校,不仅为劳动教育注入文化内涵,还能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劳动价值,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本文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探讨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进校园的多重价值,并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其可行性与推广路径,为教育改革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契合性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目标与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与民族传统职业教育所包含的技能训练、审美培养、文化熏陶等目标不谋而合。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传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它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尊重劳动成果、敬畏自然资源、珍惜生活物品,这些正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例如,民族刺绣课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针法,还要理解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这种结合动手与动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倡实践性与多样性,民族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涵盖农耕、渔猎、手工艺等多个领域,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情境,满足不同兴趣与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强调传承与创新,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改良与创造,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的文化传承价值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首先体现的是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价值。民族传统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与美学理念。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传统职业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将这些技艺引入校园,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并体验民族文化,增强对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例如,藏族的唐卡绘制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藏族的宗教文化与绘画技巧,还能通过亲手绘制的过程体验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侗族的织锦课程则让学生理解色彩搭配与纹样设计的民族特色,并在织造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创造的乐趣与情感的寄托。通过校园这一平台,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能够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学生有机会亲近、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同时,文化传承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传播。在校园中实施民族传统职业教育,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自觉保护、弘扬民族文化,这对于建设文化多元、民族团结的社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的劳动技能与人格塑造价值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不仅承载文化,还在劳动技能与人格塑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系统的技艺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木雕课程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理解结构与力学原理,陶艺课程则锻炼其空间想象力与耐心。相比一般的劳动课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往往需要更高的专注度与持久的投入,这种长期的技能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与工匠精神。同时,劳动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师徒传授和互帮互助,也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人格塑造方面,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强调尊重自然、珍惜资源、注重细节等品质,这些品质能够通过具体的劳动体验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苗族银饰锻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这不仅是技艺的训练,也是耐心与专注力的培养。此外,许多民族传统职业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仪式感与集体性,在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群体归属感与成就感,这对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四、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在校园中的社会融合价值
在多民族国家背景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还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与民族团结。不同民族的传统职业教育在校园中的交流与互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增进相互理解与友谊。例如,在一次校园民族手工艺节上,汉族学生与维吾尔族学生共同参与地毯编织项目,不仅互相学习技艺,还在交流中增进了情感联系。这种跨民族的互动,有助于消除偏见与隔阂,构建平等、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此外,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还可以作为校企、校社合作的平台,将地方特色产业与校园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例如,贵州某职业学校与当地刺绣合作社联合开设“刺绣工坊”,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带动了村落经济与文化旅游的发展。由此可见,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在校园中不仅是单纯的教育活动,更是推动社会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具有深远的文化、技能、人格与社会价值。它既是落实立德树人、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发展阶段的契合度,合理选择与设计教学项目,保证技能传授与文化教育的双重目标。同时,要加强师资培训,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文化背景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与文化传递的准确性。政策层面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与制度保障,鼓励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探索多元化的教学与推广模式。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入,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传播和创新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内容,让更多学生在校园内外接触并参与其中,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传承文化的良好氛围,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与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陆廷祥, 曹芳, 邓莹, 等.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策略初探[J]. 卫生职业教 育,2024,42(11):46-48.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4.11.14.
[2]林芳.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14):156-158.
[3]朱燕,杨英,穆森.基于 OBE 理念的高职劳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探析——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24,(17):49-52.
本论文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 2021 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的价值研究”(项目计划编号:NJSZ210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