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 STEM 教育融合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刘璐
泗洪县山河路实验学校 江苏宿迁 223900
一、STEM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逻辑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学科壁垒明显、知识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工程实践相结合。苏科版教材虽包含“数学与生活”“数学活动”等跨学科板块(如九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涉及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但传统教学多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未能实现多学科的深度融 合 。 STEM 教 育 强 调 科 学 ( Science )、 技 术 ( Technology )、 工 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有机整合,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一方面,数学为STEM项目提供量化分析工具(如用函数建模解决工程问题);另一方面,STEM项目为数学知识创设真实应用场景(如桥梁设计中需计算三角形稳定性)。
二、基于苏科版教材的STEM融合模式实践
1.工程导向型融合: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稳定性”可设计“承重结构设计”项目,融合工程力学与几何知识:
(1)科学认知:在实验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规格统一的木条、螺丝与弹簧测力计,构建三角形和四边形活动框架。通过在框架顶点施加垂直向下的拉力,利用弹簧测力计实时记录结构形变时的临界承重数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数据直观发现,四边形框架在 2.3N拉力下出现明显变形,而三角形框架在承受 5.8N拉力时仍保持原有形态,由此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固定后形状唯一”的几何性质,同时初步感知工程结构中稳定性的重要性(科学原理)。
(2)数学建模:学生分组测量边长分别为 3cm、4cm、5cm;6cm、8cm、10cm;5cm、12cm、13cm的直角三角形框架承重数据,运用米尺精确测量边长,以 0.1N为精度记录承重数值。使用Excel创建数据表格,导入边长与承重数据后绘制散点图,并通过添加趋势线拟合二次函数曲线。经小组讨论发现,当三角形三边满足勾股定理时,其承重能力与边长平方和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初步建立几何参数与物理性能的数学模型(数学分析)。
(3)工程实践:项目要求以吸管、胶带为材料,设计高度不低于 20cm 的承重结构模型,且三角形结构占比需达 60% 以上。学生需运用比例尺绘制 1:10 的结构设计草图,标注关键尺寸与连接方式。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优化吸管搭接角度与胶带缠绕方式增强结构强度,同时记录每根吸管长度与胶带使用量。完成后,采用书本堆叠法测试承重能力,计算单位长度吸管承载重量的性价比指标,在满足承重需求的前提下探索材料使用的经济性(工程设计)。(4)技术支撑:用手机APP测量模型承重数据,通过Excel生成数据分析图表,优化结构设计(技术应用)。
该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如何提高结构承重”的工程问题中,深化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体会数学在工程设计中的决策价值,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跨学科问题解决素养。
2.科学探究型融合:以“函数”内容为例
针对苏科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应用”,设计“水资源优化配置”项目,融合环境科学与函数知识:
(1)问题导入:以学校食堂用水管理实际场景为切入点,展示近一个月食堂用水量的详细数据统计图表,其中工作日早、中、晚用水量稳定在20 吨、35 吨、25 吨,而周末因就餐人数变化存在 1÷15% 的波动。通过动态折线图直观呈现用水峰值与低谷,抛出核心问题:"在满足不同时段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储水罐容量,既能保障食堂正常运转,又能实现成本最低化?"同时引入现实背景,说明不合理的储水设施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水资源二次污染等环境问题。
(2)科学分析: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建材市场和供水设备厂商,系统收集不同材质储水罐的技术参数与成本数据。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对比表格,清晰呈现不锈钢储水罐每吨容量成本 200 元,具有耐腐蚀、寿命长的特点;塑料储水罐每吨容量成本 150 元,但存在老化风险。结合环境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材质对水质的影响,以及安装过程中的碳排放差异。在变量分析环节,利用因果关系图梳理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储水罐容量、材质单价、安装费用、维护成本等,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联。
(3)数学建模:在前期数据分析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设储水罐容量为x吨,考虑到食堂日最大用水量为 35 吨,确定定义域x≥35;同时引入固定安装费用 500 元,建立成本函数模型 y=150x+500 (以塑料材质为例)。通过回顾二次函数性质,引导学生利用顶点公式或配方法求解函数最小值。结合食堂用水的特殊需求,分析函数图像在定义域内的单调性,讨论当x取何值时总成本达到最优。为增强问题复杂度,可进一步拓展模型,引入阶梯水价、折扣政策等变量,构建分段函数进行综合分析。
(4)技术验证:用GeoGebra绘制函数图像,模拟不同容量下的成本变化曲线,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技术工具)。
项目实施中,学生需综合考虑用水量波动(科学因素)与成本控制(数学建模),形成“问题—建模—验证”的STEM思维链。通过跨学科协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STEM融合模式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1.教学成效
在苏科版教材教学中应用STEM融合模式后,学生在多方面展现出积极变化。跨学科应用能力上,面对九年级“二次函数”单元涉及实际情境的问题,许多学生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答。在解决实际项目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至少两条不同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展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在学习兴趣方面,数学建模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后社团活动中。
2.实践反思
STEM融合需注意三个适配性问题:一是教材内容与STEM项目的匹配度(如“平面几何”更适合工程类项目);二是学生认知水平与项目难度的平衡(如七年级项目应减少复杂计算,侧重定性分析);三是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单节STEM课控制在 45-60 分钟,避免影响常规教学进度)。
四、结语
STEM教育为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工程导向、科学探究、生活实践三类融合模式,既能激活教材的实践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STEM元素,把握“数学为基、多科融合”的原则,让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参考文献:
[1]刘晓敏.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5, (12): 79-82.
[2]耿宁. STEAM教育理念下动态软件融合初中数学跨学科内容的教学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DOI:10.27212/d.cnki.glnsu.2023.001173.
[3]陈煜. 数中之术,学科融合——STEM 教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2, (05):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