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视角下“党建 + ”校地共同体模式研究
董丽华 李雪英 蔡秀梅 杨华 邹丽欣 王群 王洪明 王丽颖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摘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对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提出明确要求,校地协作作为整合资源与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需凭借有力的组织引领保障推进效果。本文以“党建+”校地共同体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党建在校地协同过程中的实践路径与价值意义。在校地资源整合过程中,该模式以党建为联结纽带,通过组织对接开展科研攻关,促进学校科研工作与地方农业需求有效衔接,解决种植管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借助组织协调推动技术下沉,将实用技术延伸至农业生产一线,支持生产环节向标准化转型;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促成学校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增强基层服务供给能力;依托健全联动机制划分职责分工,借助常态化沟通与反馈机制规范治理操作流程。这种模式对农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的需求作出有效回应,为校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实践借鉴,推动协同治理成效得到切实提升。
引言
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校地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其有效协作是整合资源、回应民生需求的关键[1]。但实际中,校地因资源禀赋、需求导向不同,协作时常面临目标衔接不紧、资源调配不畅、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影响协同效能。党建作为统筹协调各方的组织依托,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思路。“党建+”校地共同体模式立足实际,通过党建引领强化校地组织联结,在科研中对接需求,在技术应用中推动资源落地,在民生服务中搭建桥梁,在治理中完善规则,促进校地优势互补。探究这一模式的运作方式与成效,能明晰党建在协调校地关系、激活协同动能中的作用,为推动校地在农业发展、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领域构建稳定高效的协同治理格局提供实践思路。
一、党建引领科研攻关,校地共破农业难题
党建引领校地科研攻关时,通过强化组织对接构建起稳定的协作纽带。学校凭借科研团队的专业储备与技术积累,主动对接地方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地方结合生产一线具体状况,梳理出种植管理、品种优化、灾害应对等领域的突出难题,为科研攻关确立方向。协作过程中,常态化沟通机制由双方建立,围绕问题解决进度定期开展交流,学校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实际情况,地方农技人员与种植户积极反馈实践中的技术需求,确保科研工作始终贴合生产实际。以党建为纽带的协同模式,推动校地双方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防止科研与实践脱节,使科研成果更精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通过技术指导、方法推广等途径切实解决地方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形成科研服务生产、生产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党建推动技术下沉,校地共兴农业产业
党建推动技术下沉工作中,通过组织协调促使学校实用技术向农业生产一线延伸。针对地方农业产业特点,学校筛选成熟可靠的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借助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助力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掌握技术要点。地方负责组织动员,搭建技术应用实践场景,协调农户参与技术学习与应用,处理技术落地中的场地、人员配合等问题[2]。技术下沉后,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模式从传统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校地双方持续跟进技术应用效果,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使技术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带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优化,促进农产品增值与农户增收,形成技术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技术推广的协作态势。
三、党建搭建服务平台,校地共解民生需求
党建借助组织协调搭建校地服务平台,促进学校服务资源与群众实际需求精准衔接。学校依托教育、文化、健康、法律等领域的资源优势,组织师生团队开展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地方通过基层组织收集群众在生活帮扶、矛盾调解、社区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经平台梳理汇总后反馈至学校。平台运行阶段,校地双方联合制定服务流程,明确各自职责,学校依据需求调整服务内容与形式,地方承担服务场地安排、群众组织和信息反馈等工作。此类协作模式推动服务资源更高效流向基层,解决以往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问题,通过常态化服务回应用户急难愁盼,充实基层服务力量,使群众在日常服务中感知实际成效,构建校地联动服务民生的稳定工作态势。
四、党建健全联动机制,校地共抓治理效能
党建通过健全联动机制为校地治理效能提升提供制度支撑。校地协作过程中,党建牵头划定双方在治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组织对接、定期沟通、问题会商等常态化机制,促使学校智力资源与地方行政资源凝聚成治理合力[3]。机制运行阶段,校地双方围绕基层治理具体事务,依据职责开展工作对接,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协商,联合研究解决办法。与此同时,效果反馈机制的建立,可收集治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群众意见,据此动态调整治理措施,保障治理工作贴合实际需求。以机制为支撑的协作模式,降低了校地协作中的衔接阻力,规范了治理操作流程,使双方资源得到更高效运用,推动治理工作从零散化转向系统化,形成持续稳定的治理合力,基层治理实际成效因此得到切实提升。
综上所述,“党建+”校地共同体模式依靠党建引领实现校地资源有机整合与高效协同。实践中,该模式通过组织对接强化科研协作,使科研扎根生产实际;借助组织协调推动技术落地,让实用技术转化为产业动力;通过平台搭建畅通服务渠道,精准回应用户民生需求;依托机制建设规范治理流程,保障校地合力持续发挥。以党建为纽带的协作方式,有效破解校地协作中资源对接不畅、需求匹配不准、责任衔接不紧等问题,推动双方在农业发展、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形成目标一致、分工明确、联动高效的协作格局。从共建共治共享视角看,该模式激活校地协同动能,提升基层应对实际问题能力,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构建稳定高效的校地协同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周晶.党建引领常州校地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科学咨询,2025,(09):9-12.
[2] 占成.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视角下“ 党建 Φ+Φ′′ 校地共同体模式探索[J]. 科学咨询,2024,(19):46-49.
[3]顾丹杰.以党建联建拓校地兴乡路[J].村委主任,2025,(07):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