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及预后改善的效果研究

作者

许银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224000

引言: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健康与经济负担。在所有卒中类型中,缺血性卒中占比超过80%。其核心病理生理机制是脑部血管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引发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的快速死亡。因此,“时间就是大脑”(Time is Brain)的理念已成为急性脑梗死救治的共识——每延误一分钟,将导致约190 万个神经元和140 亿个突触的不可逆损伤。

1.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作为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其治疗窗口狭窄,尤其是静脉溶栓治疗(主要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超早期再灌注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尽管其疗效明确,实际临床应用中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极其严格,一般认为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效果最佳,部分情况下可延长至6 小时或更长,但这需要严格的筛选条件。因此,“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深入人心,强调了快速识别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这一宝贵的治疗时机。从院前环节来看,公众对卒中症状的认知不足、急救系统响应速度慢以及转运过程中的延误都是导致延迟的重要因素。进入医院后,急诊科的处理流程同样存在瓶颈,如预检分诊效率低下、影像学检查等待时间过长、多学科团队协作不畅、护理与医生之间沟通脱节等,这些都可能导致 DNT(门-针时间)超出理想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克服了上述障碍并成功实施了溶栓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未溶栓者有所增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决策时需权衡利弊,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如机械取栓术等,为错过静脉溶栓时间窗或者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是,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加强公众教育以及完善现有的救治体系,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核心策略与实践

为有效应对急性脑梗死救治中面临的严峻时间挑战,系统性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已成为提升溶栓治疗效率与质量的关键策略。其核心实践首先在于构建以“卒中绿色通道”或“卒中中心”为依托的标准化、一体化救治架构,明确护理人员在其中的枢纽地位与职责权限,确保患者从入院即启动“卒中优先”模式。在预检分诊环节,广泛应用FAST、CPSS 等标准化卒中筛查工具,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并立即触发“卒中警报”,使其获得最高优先级的评估与处理,从根本上缩短了识别与响应时间。进入院内评估阶段,护理流程优化强调“并行作业”与“预先准备”,即在医生进行最终决策的同时,护士可依据预设协议,迅速完成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路、采集血样并送检、预先准备溶栓药物及知情同意书,甚至在影像科配合下确保CT 检查的快速安排与解读,极大压缩了传统流程中的等待与串联耗时。高效的团队协作是流程顺畅的保障,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机制,明确急诊、神经科、影像、检验等部门的沟通流程与责任分工,利用移动通讯、电子病历等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减少沟通误差与延误。此外,推行标准化操作流程(SOP)至关重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涵盖从接诊到溶栓给药各环节的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流程的同质化与可复制性。

3.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溶栓时间窗控制及预后的影响

大量临床研究与实践证据表明,系统性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控制及最终预后的改善具有显著且积极的影响。其最直接、最核心的成效体现在对关键时间指标的显著缩短上。通过实施“卒中绿色通道”、标准化快速分诊工具、护理主导的预先准备与多学科无缝协作等优化策略,能够有效减少从患者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门-针时间”(DNT)。国内外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优化流程后,DNT 中位数可从优化前的60-90 分钟甚至更长,显著缩短至45 分钟以内,部分先进卒中中心甚至能达到30 分钟以下,达标率(DNT⩽60 分钟)大幅提升。这种时间上的压缩,直接转化为更多患者能够在发病后 4.5 小时的黄金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显著提高了符合指征患者的溶栓治疗率。而时间窗的有效控制,正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前提。研究表明,DNT 的缩短与患者神经功能的显著恢复密切相关。接受及时溶栓的患者,其治疗后24 小时、7 天及90 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这种早期获益能够转化为长期的功能独立性提升,表现为 90 天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2(即基本无残疾)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更好保留。此外,优化的护理流程通过更规范的生命支持、并发症预防(如误吸、跌倒)和早期康复介入,有助于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率、减少住院时间,并可能对降低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是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救治效率与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标准化的“卒中绿色通道”,实施快速分诊、护理前置准备、多学科高效协作及持续质量改进等综合策略,能显著缩短门-针时间(DNT),提高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率。大量证据表明,这种时间上的有效控制直接转化为神经功能的更好恢复、更高的功能独立性、更优的生活质量和更低的死亡率。因此,系统化、规范化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不仅提升了救治速度,更切实改善了患者长期结局,值得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大力推广与持续完善,以最大化“时间就是大脑”的临床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琳琳.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观察 [J/OL].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1-6[2025-08-11].

[2]张勤.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5, 41 (17):101-103.

[3]耿海燕. 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5, 42 (03):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