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

秦小林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844000

引言:

守正创新是要做到守正为本,创新为要,积极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全力推进报道内容和话语表达能力建设。新闻编辑的守正,核心在于 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导向性,坚决抵制虚假信息与不良舆论,维护健 新闻编辑需以创新打破传统传播局限,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分析受众 求, 探 、 、互动 H5 等多元传播形态,将主流价值融入鲜活的话语表达,使新闻内容既具思想深度, 富传播活力, 好适应当前受众碎片化、场景化的信息获取习惯。

一、始终坚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坚定正确的立场。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新闻编辑必须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根本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信息筛选、内容策划、传播推送全流程中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干扰,确保新闻传播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社会发展凝聚正向共识与奋进力量[1]。

(一)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之正

坚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体现。党和政府主办的各级各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编辑需将党管媒体原则贯穿工作各环节,主动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核心要义,确保新闻内容与党的主张高度一致。在选题策划阶段,需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确定报道重点,优先传播反映党领导下社会发展成就、民生改善成效的内容,在内容审核环节,建立严格的政治把关机制,对涉及意识形态、政策解读的内容逐一核查,杜绝出现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悖的表述,在团队协作中,积极参与党组织开展的理论学习与思想建设活动,强化政治素养与责任意识,自觉将个人工作目标融入党管媒体的整体要求,确保媒体传播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互联网时代,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决不能变,新闻编辑需主动适应媒体融合趋势,在新媒体平台运营中同样坚守党管媒体底线,建立新媒体内容审核标准,规范信息发布流程,确保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内容等新兴传播形态均符合党的媒体管理要求,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建设双重保障,实现党对各类媒体平台的有效引领,让党管媒体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中落地生根。

(二)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新闻编辑需将正确舆论导向作为工作的核心准则,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导向意识培养机制,通过定期学习舆论导向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典型舆论案例,提升对舆论导向的敏感度与把控力。在新闻采编审发全流程中,需从选题立意、内容表述、价值倾向等维度严格把关,确保报道既客观呈现事实,又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避免因片面解读、过度渲染引发负面舆论。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新闻编辑需快速响应,主动设置正面议题,通过深度解读、权威发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化解舆论风险。在民生类报道中,聚焦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反映群众诉求,宣传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与成效,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媒体融合传播过程中,始终将正确舆论导向融入多元传播形态,在短视频脚本创作、互动话题设置、直播内容设计中,注重传递主流价值观,避免为追求流量而偏离导向,通过精准把控内容导向,提升新闻传播的引导力与公信力,为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二、紧紧抓住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关键

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更有活力,才能长久坚持。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新闻舆论工作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核心环节精准发力,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提升传播效能,确保在多元舆论场中牢牢掌握主导权,为社会发展凝聚正向共识 。

(一)在优化议题设置上着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宣传什么、少宣传什么,直接关系舆论导向,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并优化议题设置,是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把握好时度效要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舆论工作者需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与社会现实需求,精准捕捉时代核心议题,将党和国家政策主张与群众关切点深度结合,构建具有前瞻性与针对性的议题体系。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客观的,议题设置却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好的议题设置应该是科学地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既要尊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避免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又要通过专业判断筛选关键信息,突出议题的思想性与引导性,使议题既能反映社会热点,又能传递主流价值,推动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提高报道质量上着力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论传播形式、媒体形态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内容制胜永远不会变,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提升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核心支撑。让新闻报道有思想,就要求编辑记者在实践中仔细观察、认真体验,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案看全局、通过当下看趋势、通过问题看对策、通过成绩看经验,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避免报道停留在表面化与碎片化层面。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与认知特点,把普通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忠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让新闻报道充满民生温度,增强受众的认同感与共情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新闻专业素养,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对信息来源进行严谨核查,对报道内容进行精准把关,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社会意义,使新闻报道既具事实厚度,又具思想高度。

(三)在丰富表达方式上着力

把有意思的新闻故事说得有意义,保持“内容定力”不容易,将有意义的内容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更需要在表达方式上持续创新。当前,信息传播形态呈现出更趋开放、多元的特征,受众对信息的接收需求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选择” 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已难以满足受众对信息深度与互动体验的追求,必须创新和丰富表达方式,注重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互动性传播,打破传统单向传播模式的局限,增强新

闻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要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技术表达,充分运用事说、数说、评说、图说等多元呈现维度,以“事说”还原事件细节,用真实案例增强内容代入感,以“数说”挖掘数据价值,通过精准数据支撑观点可信度,以“评说”深化思想内涵,结合社会语境传递主流立场,以“图说”优化视觉体验,借助大数据可视化、信息图表、动画短视频等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政策内容、复杂的事件逻辑转化为直观生动的传播符号,把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把复杂流程拆解为清晰步骤,切实降低受众的认知门槛。

同时,要立足不同传播平台的特性,适配差异化的表达风格,在资讯类平台侧重信息的时效性与简洁性,以短平快的图文或短视频快速传递核心内容。 在社交类平台强化互动属性,通过话题讨论、投票问卷、UGC 内容征集等形式激发受众参与。在深度内容 事的完整性与思想性,以系列报道、纪录片等形态展开深度解读。在保持新闻专业性的基础上,融入更具时代感的语言范式,善用受众熟悉的网络热词、生活场景类比,让新闻表达既不失严谨又贴近生活,增强与受众的情感联结,使新闻传播精准传递核心价值,深度契合受众的接受习惯,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努力筑牢守正创新的人才队伍(一)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

保持政治定力是守正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创新不跑偏方向的根本保证。当前,舆论场上各种意见主张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多元社会思潮交织叠加,部分错误观点借助新媒体平台渗透传播,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导向提出更高要求。新闻工作者作为主流舆论的构建者与传播者,必须将增强政治定力贯穿工作始终。要善于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新闻舆论工作中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潮的侵蚀影响。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理论武装夯实政治认知根基[3]。要定期开展政治素养培训,聚焦当前舆论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与案例分析,提升对复杂舆论形势的判断力与把控力。要建立政治考核评价机制,将政治表现纳入新闻工作者日常考核与职称评定的核心指标,对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不坚定、言行不恰当的人员及时开展教育整改,确保新闻队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政治底线,以坚定的政治定力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守正创新保驾护航。

(二)进一步提高素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要在锤炼“四力”上下功夫,以过硬的素质能力支撑新闻舆论工作的守正创新,满足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根本,以提升业务本领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构建系统化的能力提升体系。锤炼脚力,就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摒弃“坐在办公室写新闻”的惰性,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一线,挖掘最鲜活、最真实的新闻素材,让新闻作品饱含生活温度与群众情感。锤炼眼力,就要做到能判断、会辨别,睁大双眼看世界,善于从宏观全局精准洞察世间百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线索,精准识别虚假信息与不良舆论倾向,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导向性。锤炼脑力,就要加强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训练,对收集的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分析与理性思考,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规律与价值内涵,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与传播价值。锤炼笔力,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适应不同传播平台的话语风格,用鲜活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传播力。同时,要搭建常态化的业务学习平台,组织开展媒体融合技术培训,推动新闻工作者熟练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等新技能,不断提升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综合能力。

(三)进一步锤炼道德品格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对社会影响大,有很强的示范导向作用。只有品德高尚,才能真正担负起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职责,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与认可,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守正创新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格,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将道德规范融入新闻采写编发的各个环节。要强化职业伦理教育,定期组织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行业规范,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让新闻工作者深刻认识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在新闻采集中尊重事实真相,不夸大、不歪曲、不虚构,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公信力。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选题策划、内容制作中充分考虑社会影响,主动传播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内容,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侵蚀。要建立健全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畅通受众监督渠道,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与严肃处理,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此外,新闻工作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为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道德力量[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媒体融合没有标准答案,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新闻编辑需始终以守正为根基,在坚守真实性、导向性的核心原则中锚定传播方向,避免在创新中迷失价值坐标。同时,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持续探索表达方式、传播形态与平台适配的新路径,将主流价值与受众需求深度契合。唯有以开放的视野吸纳新思维,以务实的行动破解传播难题,才能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打造更具生命力的新闻产品,让新闻传播紧跟时代步伐,真正走进受众心里,为构建健康舆论生态、传递社会正能量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赫英立. 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守正与创新[ ].记者摇篮,2025,(06):66-68.

[2]谢若琳. 新时期电视 J].新闻传播,2024,(21):94-96.

[3]唐丹. 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国报业,2024,(12):102-103.

[4]刘琼. 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分析[J].中国报业,2024,(09):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