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乡镇级医疗机构内科常见急症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

彭霞

普洱市墨江县孟弄彝族乡卫生院,云南 墨江 654804

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是重要致死致残原因。乡镇医疗机构因地理特殊、资源有限,其应急救治能力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乃至生命安全[1]。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依赖个人经验,易致流程不规范、抢救时机延误;研究证实,标准化急救流程结合团队协作训练是提升救治效率、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2]。但目前针对乡镇卫生院特定场景的急救护理干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乡镇卫生院实际,设计融合标准化操作流程(SOP)与团队角色分工的护理干预方案,旨在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急症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 年2 月—2025 年2 月本院内科收治的92 例急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表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吸氧、遵医嘱用药、病情观察与记录等。

干预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与团队协作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构建标准化急救流程(SOP)。成立由内科主任、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组成的流程小组,参考《急诊抢救指南》,结合本院实际,针对上述 6 类常见急症制定图文并茂的标准化急救流程卡片,置于抢救室醒目位置。流程明确关键时间节点和核心操作要点。②团队角色分工与模拟演练。将抢救护士角色固定分为A、B、C 岗。A 岗(主责护士)负责评估、指挥协调与病情记录;B 岗(治疗护士)负责执行医嘱、用药及静脉通路管理;C 岗(辅助护士)负责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导尿等辅助操作及家属沟通。每月组织 1 次团队急救模拟演练,强化默契。③优化物资与环境管理。实行抢救车、急救药品及设备“清单式”和“定位式”管理,每日清点,确保完好率100%。简化取物路径,常用药品和设备触手可及。④强化沟通与交接:使用SBAR 沟通模式进行医护间、护护间及院前院内交接班,确保信息传递准确、高效。

1.3 观察指标

抢救成功率:患者经抢救后生命体征稳定,转入普通病房或上级医院继续治疗视为成功。

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抢救过程中及之后24h 内出现的如窒息、压疮、深静脉血栓、意外拔管等并发症。

急诊停留时间:从患者进入急诊室到生命体征稳定、完成初步处置可转出急诊室的时间。

生命体征稳定时间:记录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恢复至正常范围,血氧饱和度(SpO2)持续维持在95%以上所需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bar{x}\pm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检验或 Fisher 精确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干预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n(%)]

2.2 两组急诊停留时间及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比较

干预组急诊停留、心率稳定、呼吸稳定时间及SpO2稳定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及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比较表 (x̅±s,min)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与团队协作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在抢救成功率、并发症控制、救治效率及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充分验证了该干预模式在乡镇卫生院环境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乡镇卫生院常面临“一人多岗”的困境,在应对急症时易出现慌乱、遗漏和低效。本研究通过引入 SOP 和固定角色分工,将复杂的抢救过程分解为标准化 的任务模块 程卡片提供了清晰的“行动地图”,使低年资护士也能迅速融入抢救;角色分 或操作空白,显著提升了团队工作效率,这直接体现在干预组急诊停留时 间和各 缩短上(P<0.05)。这与张团平等[3]在综合性医院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式在资源受限的基层环境同样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并发症的发生往往是救治过程中细节疏忽的体现。本干预方案通过清单化管理保障了设备药品的可靠性,通过SBAR 沟通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流程SOP 规范了操作的规范性。这些措施共同作用,形成了保障患者安全的“防护网”,使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痛苦,也减少了因并发症导致的医疗资源额外消耗。

综上所述,在乡镇级医疗机构中,对内科常见急症实施基于标准化流程和团队协作的护理干预,能有效规范急救行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护士的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最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急症救治综合服务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文. 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基层胸痛中心AMI 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健康必读,2019(27):17.

[2] 相松飞,陈秀芳.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卒中急救流程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250-255.

[3] 张团平. 全科护理在基层医院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8):1442-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