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及建议
王梅
简阳市农业农村局
引言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技术路线选择需综合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效益。当前粪污处理技术已突破传统堆肥模式,发展出厌氧发酵、热解气化等多种转化途径。不同技术路线在能源回收效率、养分保持程度等方面各具特点,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养殖规模、周边产业配套等条件进行系统设计。这种多元化技术格局为构建区域性循环农业体系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1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法
1.1 畜禽养殖粪污制作肥料方法
将畜禽的固体粪便或固液分离后的固体部分通过好氧发酵工 艺高温发酵制作有机肥料。收集的固体粪混合粉碎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调节物料水 的比例,采用条垛式堆置或槽式发酵装置,定期实施机械翻堆操作 加速有机物分解。高温阶段实现病原微生物灭活,中温阶段促进腐殖质稳定 质地疏松且散发泥土气息时判定腐熟完成。腐熟物料去除杂质后形成有机肥料, 接施用于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及园林种植,实现营养物质闭路循环;可制成商品化有机肥产品实现跨区域异地利用。
1.2 畜禽养殖粪污还田利用方法
粪污液体部分经沼气厌氧发酵,产出沼液经沉淀池去除悬浮杂质后资源化利用。调节养分浓度至作物耐受范围,采用封闭式管道网络输送至田间储液池,通过水肥 体化灌溉设施 还田利用。经济作物采用滴灌系统分层渗透,大田作物使用指针式喷灌机均匀喷洒,根据作物需求适时适量施用。沼液中的速效养分可被作物直接吸收,有机物质持续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1.3 畜禽养殖粪污就近还田配套技术方法
以地定养构建养殖场周边农田粪污协同消纳体系,建设防渗储存池暂存粪污并铺设地下输送管网至种植区。丘陵地带配置可移动式喷洒器械实现灵活作业,冲积平原区采用自动闸门控制分片灌溉,坡耕地配套建设梯级沉淀池防止径流。划分农田养分管理单元实施轮灌制度,依据土壤类型匹配不同粪污形态施用方式,安装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动态调整施用时机,种植速生绿植隔离带构建生态缓冲屏障。建立种养结合数据平台记录粪污流向,形成养殖规模与消纳土地精准配对的可持续循环模式。
1.4 畜禽养殖粪污其他利用方法
畜禽养殖粪污的能源化利用主要 技术将预处理后的粪污转化为可燃气体,部分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净化提纯系统, 中 饲料化利用方面,采用高温烘干和灭菌处理工艺对畜禽粪便 养均衡的再生饲料产品。基质化利用技术路线包括将充分 准化园艺栽培基质。专业化企业开发针对不同作物的专用配方基质, 品。其 经蚯蚓转化处理的蚓粪基质因其优越的物理结构和养分缓释特性,特别适合高经济价值作物的栽培需求。
2 推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策略
2.1 优化养殖布局与管理
推动畜禽养殖向适养区集中布局,建立与土地消纳能力相匹配的养殖规模。实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粪污收集管网和贮存设施。推广节水型饲养工艺,降低粪污产生总量。采用漏缝地板配合机械刮板系统,提高粪污收集效率。推行干清粪工艺减少污水产生量,便于后续资源化处理。制定分区分级管理方案,针对不同规模养殖场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
2.2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开展高效低耗粪污处理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含固物料处理瓶颈。研发新型复合菌剂提升厌氧消化效率,缩短发酵周期。开发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优化处理工艺运行参数。探索粪污中重金属去除技术,提高资源化产品安全性。研制模块化处理设备,适应不同规模养殖场需求。测试新型膜分离技术在粪污浓缩中的应用效果。
开发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运维平台,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研究粪污与其他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技术,实现规模效益。
2.3 完善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扶持政策,明确财政补贴标准和范围。实施用地优惠政策,保障处理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建立绿色信贷机制,为处理 提供融资支持。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培育专业化服务市场主体。完善产品标准体系,规范有机肥等资源化产 要求。制定粪污运输管理规范,打通农牧结合的关键环节。推行排放许可制度,强化全过程环境监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资源化利用工作。
2.4 强化市场机制与合作
构建粪污资源化产品交易平台,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培育有机肥品牌,提升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建立"养殖场-处理中心-种植基地"产业联盟,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建立区域性运销服务体系,降低产品流通成本。开展资源化产品认证,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各方合理收益。发展订单农业模式,稳定资源化产品消纳渠道。
3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3.1 提升环保意识与教育
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专题培训,面向养殖户系统讲解处理技术和操作规范。组织示范场参观活动,直观展示资源化利用的实际效果。制作技术指导手册,详细说明各类处理工艺的实施要点。开设线上学习平台,提供粪污管理知识课程和案例分析。举办行业技术交流会,分享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组建技术推广队伍,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将环保知识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设立咨询服务热线,及时解答粪污处理过程中的技术疑问。
3.2 构建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粪污产生量统计制度,完善基础数据采集网络。开发在线监测平台,实时监控处理设施运行状态。制定资源化利用效果评价标准,量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设置质量检测站点,定期抽检资源化产品的安全指标。构建全过程追溯系统,记录粪污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信息。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系统运行异常。开展第三方评估,客观评价项目实施效果。制定动态调整方案,根据监测结果优化管理措施。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促进区域协同与共享
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技术进展和市场动态。推动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协调解决突发性环境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同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区域间有效衔接。组织跨区域示范项目,推广成功经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结束语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完善需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未来应当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既要考虑技术可行性,也要关注经济可持续性。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完善配套设施、创新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努力,不断提升资源转化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欧忠云,汤润生.浅谈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法[J].养殖与饲料,2023,22(09):49-52
[2]郭威.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J].今日畜牧兽医,2023,39(07):65-67.
[3]王成蕾.滑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22.
4]汤亚.浏阳地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调查[J].兽医导刊,2021,(19):59-6
[5]刘代祥.河南省畜禽养殖粪污还田利用技术规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