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识别的港口隐蔽工程审计方法创新
沈柯辰
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引言
港口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其工程质量直接关乎战略安全与经济效益。隐蔽工程由于其不可见性与滞后性,成为传统审计手段的薄弱环节,埋下重大质量与安全隐患。当前审计模式过度依赖人工查验、事后抽查及纸质记录,存在信息失真率高、过程追溯断裂、风险响应滞后的结构性缺陷。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领域的突破,为破解隐蔽工程审计困局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立足于智能识别技术的核心优势,旨在探讨其在港口隐蔽工程审计全流程中的深度集成与应用范式,构建一种具备实时性、穿透性与智能性的审计方法体系,以期推动港口工程监管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一、港口隐蔽工程审计的固有瓶颈与智能识别需求
传统审计方法在应对港口隐蔽工程时,其局限性集中表现在三个维度:信息获取层面,审计人员难以直接接触或观测隐蔽实体,依赖施工方提供的有限记录或破坏性抽检,数据完整性、真实性存疑;过程追溯层面,工序衔接复杂、环节众多导致关键施工行为缺乏连续、客观的过程记录,审计验证链条中断;质量评估层面,对材料内部缺陷(如裂缝、空洞)、结构应力分布等内在状态难以进行无损、量化检测,评估多倚重经验判断或滞后性指标。这些瓶颈催生出对能够实现非接触式感知、海量数据实时处理、复杂特征智能提取与关键风险自动辨识技术的迫切需求。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技术,因其强大的视觉感知、模式识别与数据分析能力,成为突破上述壁垒最具潜力的技术路径。
二、智能识别技术在隐蔽工程审计中的核心支撑基础
智能识别技术为港口隐蔽工程审计提供了多维度的技术支撑。计算机视觉技术(如高清摄像、红外热成像、激光扫描)构成前端感知层,实现对施工现场环境、关键构件形态、材料表面与内部状态的非接触、多尺度、全天候动态捕捉,获取超越人眼感知极限的海量图像、点云与视频数据流。深度神经网络(如卷积神经网络 CNN、目标检测算法YOLO/SSD、语义分割模型U-Net/DeepLab)构成核心解析层,能够从复杂背景的视觉数据中自动识别、定位、分割出目标对象(如预制构件、钢筋排布、管线走向),并精准提取几何尺寸、空间位置、表观缺陷(如裂缝、锈蚀、渗漏)等关键特征信息。生成式模型与三维重建技术则进一步将这些离散的特征信息融合,构建反映隐蔽工程真实状态的可视化、可量化三维模型(点云模型或轻量化 BIM 模型),为审计分析提供直观、准确的空间参照基准与数据结构基础。
三、融合智能识别的港口隐蔽工程审计方法框架构建
基于智能识别技术的审计方法框架包含四个关键闭环流程。首先是多源异构数据感知层,集成部署固定摄像头、无人机巡检、移动终端、嵌入式传感器及BIM 设计模型,实现对施工过程影像、材料进场记录、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设计变更信息等多维度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同步。其次是智能特征提取与识别层,应用预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对采集的视频流、图像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识别关键工序节点、记录合规操作行为、标记质量异常点(如未按图施工区域、材料缺陷迹象),并提取精确的量化指标。第三是动态审计模型生成层,将实时识别的构件特征、空间关系、缺陷信息等结构化数据,与设计BIM 模型进行动态比对与融合更新,生成反映隐蔽工程实际建造状态的“审计数字孪生体”,实现隐蔽工程的“可视化”与“可计算化”。最后是风险智能预警与决策支持层,构建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或机器学习模型,对识别出的异常特征进行模式分析与风险评估,自动触发分级预警信号(如轻微偏差提示、严重违规报警、结构安全隐患预警)
,并生成指向性的审计问题清单与整改建议报告,支撑即时干预与精准决策。
四、智能识别驱动的审计方法创新维度分析
该方法体系的核心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审计对象的深度穿透,智能识别打破了对隐蔽工程实体“不可见”的限制,使审计触角从传统纸质文档延伸至实体建造过程与内在结构状态,实现对桩基深度、回填密实度、焊缝内部质量等隐蔽参数的间接量化感知与评估。审计过程的动态连续,通过实时/准实时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改变了传统阶段性、抽样式的审计节奏,实现了对关键隐蔽工序的全过程、无间断监控与记录,确保审计证据链的完整性、连续性。审计结果的智能预判,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对海量历史工程数据的学习,能够识别出易被忽视的细微异常模式(如特定施工顺序下的应力集中倾向、材料性能的早期退化征兆),从而在结构安全问题显性化之前进行超前预警,极大提升了审计的风险预见性与主动防御能力。该方法本质上是审计逻辑从“事后复核”向“事中监控 !+ 事前预警”的范式跃迁。
五、面向工程实践的智能审计方法实施路径前瞻
该创新方法的有效落地需系统规划实施路径。技术路径上,应优先开发面向港口特定隐蔽场景优化的轻量化、高鲁棒性视觉识别算法,解决复杂光照、遮挡、水汽干扰等问题;构建统一的港口工程智能审计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确保异构系统互联互通。硬件层面需优化部署策略,结合固定监控点、无人机集群、智能巡检机器人构建立体感知网络,兼顾覆盖广度与关键点监控精度。管理机制上需推动监理、施工、审计三方基于同一智能平台协同作业,明确各方在数据提供、模型应用、预警响应中的权责;同步修订审计规程,确立智能识别证据的法律效力与认证标准。人才储备是关键,亟须培养兼具港口工程专业知识、审计业务素养及AI 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方法推广提供智力保障。通过建立示范工程并持续迭代优化,最终实现智能识别技术驱动的港口隐蔽工程审计常态化、体系化运行。
结论
智能识别技术的引入为根治港口隐蔽工程审计顽疾开辟了革命性路径。本文构建的融合多源感知、智能识别、三维建模与风险预警的审计方法体系,有效克服了传统手段在信息获取、过程追溯与状态评估方面的先天性不足。通过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的赋能,实现了对隐蔽工程建造过程与实体状态的动态、无损、量化感知与解析;通过构建审计数字孪生体,打通了设计意图与施工实况的精准映射通道;通过智能风险预警机制,显著前置了风险识别关口,提升了工程安全保障能力。该方法的深入应用与持续优化,将从根本上重塑港口隐蔽工程的监管逻辑,推动审计模式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防、从离散抽检走向全程覆盖、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为保障港口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高效运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管理利器。
参考文献:
[1]李民.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与港口企业效益[J].交通财会,2001,(12):44-44+43.
[2]马桂莲.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全过程造价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4,(32):104-106.
[3]杜向红.乡村振兴背景下港口建设与审计的要点分析——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审计法规与审计准则及政策解读》[J].中国油脂,2022,47(03):I0042-I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