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系统研究
张国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一、引言
在工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机电设备作为生产核心,其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传统运维模式难以及时察觉设备隐患,易致非计划停机,影响生产效率。物联网技术凭借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与智能处理优势,为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开辟新路径,能实时采集设备数据、精准预测故障,实现远程操控,有力推动工业生产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二、系统架构设计
2.1 感知层
感知层为系统“触角”,通过各类传感器实现对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机、轴承等关键部位温度,预防过热故障;振动传感器捕捉设备振动信号,判断机械部件磨损或松动情况;压力传感器则用于监测液压、气压系统压力,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同时,将传感器采集的模拟信号经数据采集模块转换为数字信号,为后续处理做准备。
2.2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构建起感知层与平台层间的通信桥梁。在工业环境中,有线网络如以太网,以其稳定性保障固定设备数据传输;无线网络方面,Wi-Fi 适用于设备相对集中区域,4G/5G 凭借高速率、低延迟特性,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移动设备数据传输,如行车、叉车等。此外,采用 MQTT、CoAP 等轻量级传输协议,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与安全性。
2.3 平台层
平台层作为系统“大脑”,承担数据处理、分析及存储重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设备数据进行清洗、整合与存储,构建数据仓库。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如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对设备历史与实时数据深度挖掘,实现设备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同时,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直观图表呈现,为运维决策提供依据。
2.4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提供丰富功能服务。运维人员可通过 Web 端或移动端实时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历史数据与故障预警信息。支持远程控制功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工程师无需亲临现场,即可远程调整设备参数、修复程序,大幅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三、关键技术研究
3.1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数据采集需选用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并合理布局,确保全面、准确获取设备运行数据。在数据传输环节,为应对工业现场复杂环境,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线缆与设备。同时,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对原始数据初步处理,减少数据传输量,提升数据处理实时性,缓解网络与平台层压力。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面对海量设备数据,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如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等,提取设备运行规律与潜在故障特征。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对设备振动、声音等复杂信号进行处理,实现故障精准诊断。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为设备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
3.3 故障预测与诊断技术
基于设备历史故障数据与实时运行状态,构建故障预测模型。运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设备关键性能指标变化趋势,当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及时发出预警。在故障诊断方面,采用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结合设备物理模型与故障特征库,快速定位故障原因,为维修提供指导。
四、系统实现与应用案例
4.1 系统开发与部署
系统开发过程中,编程语言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技术适配性与开发效率,Java 凭借其跨平台特性和成熟的工业级开发生态,成为后端核心开发语言,尤其在处理多线程并发的数据接收与任务调度时表现稳定;Python 则依托丰富的数据分析库,主要用于平台层的算法模型训练与数据处理模块开发。后端服务采用 Spring Boot 框架,通过自动配置、依赖注入等特性简化开发流程,同时集成 Spring Security 组件强化用户权限管理与数据接口安全;前端界面基于 Vue.js 构建,利用其组件化开发模式实现跨终端适配,确保运维人员在 PC 端、平板或手机上都能获得一致的操作体验。数据库架构采用混合存储模式,MySQL 通过 InnoDB 引擎高效管理设备参数、故障记录等结构化数据,支持事务处理与复杂查询;MongoDB 则以文档型存储优势,妥善保存设备运行日志、传感器原始波形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配合 GridFS机制解决大文件存储难题。部署策略上,针对中小型企业,公有云部署可降低硬件投入与运维门槛,借助相关平台的弹性计算资源快速扩展系统容量;大型企业则可通过私有云部署保障数据主权,结合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资源动态分配;而混合云模式适用于跨地域运营的企业,将核心数据存储于私有云,同时利用公有云处理峰值计算需求,通过 VPN 隧道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全方位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系统稳定性与扩展性要求。
4.2 应用案例分析
某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引入该系统前,车间内的冲压机、数控机床等机电设备长期依赖人工巡检,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较长,年度维护成本较高。系统部署后,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多种传感器,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数据经工业网关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分析。运行首月即成功预警多起潜在故障,其中部分冲压机的轴承磨损预警提前发出,避免了可能导致的生产线全线停机;针对高频故障的数控机床,系统通过远程参数调试功能,大幅缩短了单次故障处理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较高,停机时间明显减少,直接降低了维护成本,加上因生产连续性提升带来的订单交付效率改善,间接创造了不少经济效益。
4.3 系统性能评估
为全面验证系统可靠性,性能评估采用实验室测试与现场试运行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性测试中,模拟多台设备同时发送数据的场景,通过专用网络测试仪监测数据传输节点,结果显示从传感器采集到平台层完成分析的延迟较低,满足工业设备对实时监控的严苛要求。准确性验证选取一定数量已知运行状态的设备进行对比测试,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振动等参数与高精度仪器测量值的误差较小,故障诊断系统对历史故障案例的回溯分析准确率较高,其中对轴承裂纹、电机绝缘老化等典型故障的识别准确率尤其突出。可靠性测试在高温、高湿度的工业模拟环境中持续进行,系统连续运行较长时间无宕机记录,数据存储完整性良好,期间自动完成多次minor 级故障自愈。扩展性测试通过逐步增加设备接入数量,监测平台响应时间与资源占用率变化,结果显示当设备数量增至设计上限以上时,系统平均响应时间增加幅度较小,CPU 与内存占用率仍处于合理范围,证明系统可满足企业未来较长时间的设备扩容需求,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行业同类解决方案的平均水平。
五、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物联网的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系统,有效融合物联网多项关键技术,实现对机电设备的智能化管理。经实际应用验证,该系统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系统将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方向迈进,为工业领域设备管理提供更优质服务,助力工业智能化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志超,叶续雷,张阿丰,等.物联网技术在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中运用分析[J].模具制造,2025,25(07):184-186.
[2]钟振涛.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开采电气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5,(04):58-60+64.
[3]余平忠.基于物联网的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设计[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杭州淳科科技有限公司;,2025:1139-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