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装配式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的难点与优化策略

作者

褚艳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400000

引言: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先进的建造方式,在节能环保、提高效率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其独特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工程预算成本控制中面临诸多挑战。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贯穿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成本管理缺乏协同优化,导致项目整体经济效益难以最大化。深入剖析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关键难点,探索全链条优化策略,对于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算成本控制的四大核心难点

(一)设计标准化不足:成本控制的源头

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后续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的效率和成本。目前,装配式建筑设计普遍存在标准化不足的问题,成为成本控制的源头困境。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化部品库,装配式建筑往往采用定制化设计,导致构件规格不统一,兼容性差,非标准化部品数量剧增。这不仅增加了构件生产成本,也给现场装配带来诸多困难,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此外,设计方案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考量,对构件的通用性和可重复使用性关注不够,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无法充分发挥[1]。同时,频繁的设计变更、专业协同不畅、施工图纸深度不够等问题,给成本测算和控制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成本失控风险。

(二)生产规模受限:规模效应难以释放

装配式建筑生产环节效率低下,规模效应难以释放,是制约其成本优势发挥的又一痛点。目前,装配式建筑生产车间多采用固定化布局,生产线专属性强,柔性化调整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制约了规模化生产效应的发挥。部分构件生产 缺少专业化生产基地,难以实现集中化采购与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由于预制构件品种规格繁多, 生产计划性差,备货压力大,原材料采购难以统筹优化,导致大量库存积压,资金占用成本高企[2]。生产组织的粗放式管理,设备利用率不高,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损耗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

(三)运输成本高昂:物流效率制约发展

运输成本高企,物流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又一道屏障。预制构件体积大、重量重,运输成本在工程总成本中的占比往往高达30%,是影响项目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受运输半径限制,装配式建筑工厂布局分散,不同区域间构件调配困难,运输组织效率低下,难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运作。同时,由于道路交通限高限宽等因素影响,预制构件运输需要专用车辆,而专用车辆利用率不高,运力保障常常存在瓶颈,时常出现车等构件、构件等车的窘况。运输过程中,构件损耗大,装卸搬运频繁,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居高不下。运输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调度手段,无法实现构件配送与施工组织的精准对接,导致工期延误和窝工待料问题频发。

(四)施工管理复杂:协同效率亟待提升

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管理复杂,协同效率低下,是导致工期延误、成本失控的重要原因。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化分工细,涉及土建、安装、装修、机电等多个工种,管理界面多,组织协调难度大。目前,各工种之间衔接不紧密,施工计划脱节,工序交叉频繁,现场秩序混乱,返工、窝工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了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构件规格不统一,安装定位复杂,对施工工人技能要求高,而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工人普遍技能不足,质量通病多发,返修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塔吊等大型设备调配不合理,台班利用率低,设备闲置严重,设备成本和机械停滞费高企。施工现场管理粗放,缺乏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手段,进度控制滞后,现场问题发现和处理不及时,使得施工协同效率大打折扣。

二、全链条成本控制的优化策略(一)设计标准化:从“定制化”到“模块化”的跨越

推行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实现精准成本控制的关键举措。建立统一的装配式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图集,是设计标准化的基础工作。通过明确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模数协调原则,统一构件的规格和接口标准,推广构件标准化设计,才能有效减少非标准化部品,提高构件通用性。同时,还应完善部品部件分类编码体系,形成设计、生产、采购、物流、施工等环节信息流的无缝对接,为精细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3]。

此外,还应鼓励设计单位开展装配式建筑产品化研发,以模块化、集成化为导向,优化构件拆分方案,最大限度提高部品通用性,减少非标准化构件的使用。通过加强各专业BIM 模型的集成应用,提高碰撞检查精度,可为装配式建筑成本测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

设计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源头活水,是实现构件生产规模化、物流运输集约化、施工组织精细化的基石。只有从“定制化”到“模块化”跨越,才能真正释放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推动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二)生产精益化:从“粗放式”到“智能化”的升级

提升预制构件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是降低装配式建筑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引导生产企业合理布局,鼓励建立大型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配置数字化生产线,推广柔性化生产工艺,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其次,应完善需求预测机制,加强与设计、施工单位的信息对接,优化备货计划,减少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同时,建立精益生产管理制度,推行看板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压缩生产准备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定期开展价值流分析,识别并消除非增值活动,持续改进生产过程。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机器人生产线,推动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通过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智能化升级,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装配式建筑项目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预制构件,助力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推广应用。

(三)运输集约化:从“散装化”到“一体化”的转型

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推动装配式建筑物流运输从“散装化”向“一体化”转型,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的必由之路。第一,应积极发展甩挂运输,推广构建标准化运输单元,提高运力利用效率。同时,加强运输联盟建设,整合优质物流资源,实现区域间构建统筹调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第二,应创新运输装备,发展专业化运输车队,配备装配式构件运输专用车辆,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在施工现场周边就近储备构件,实现及时配送,减少二次搬运。第三,建立精准物流调度平台,综合应用BIM、北斗导航、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构件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跟踪,优化运输路径,提高配送时效性[4]。加强构件防护,研发新型包装材料,减少运输破损,降低物流损耗。此外,还应加强与构件生产厂家、施工单位的协同,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施工进度,实现构件生产、运输、施工的无缝衔接,减少构件在工地的堆放时间,降低场地占用成本。

通过运输组织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推动装配式建筑物流运输实现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必将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助力装配式建筑的高效建造。

(四)施工协同化:从“单兵作战”到“多工种联动”的突破

强化施工总承包管理,推动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从“单兵作战”向“多工种联动”转变,是提升施工协同效率、控制施工成本的关键举措。其一,应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各专业工种穿插作业,减少交叉干扰,提高施工效率。编制精细化施工计划,加强工序间的协同,实行准时化生产,压缩非增值工时,减少窝工和废品。其二,应完善技术交底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人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的熟悉度,提升施工的熟练度和一次成优率,减少返工和质量问题。同时,应积极应用 BIM 技术,加强施工过程模拟优化和精细化管理,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动态管控,提高现场管控水平。其三,科学编制施工机械配置方案,合理调配塔吊等大型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减少窝工待料。最后,建立多工种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施工策划和进度协同会议,及时优化资源配置,协调解决施工问题,确保各工序无缝衔接,实现施工生产平稳推进。

通过施工组织模式的变革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装配式建筑施工实现由“单兵作战”向“多工种联动”的跨越,形成设计、生产、施工、监理等各方协同高效、齐头并进的局面,必将有力促进装配式建筑的高效建造,助力装配式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结语:装配式建筑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攻克工程预算成本控制难题。文章在剖析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成本控制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链条优化策略,为系统提升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产业配套日趋完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创新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优势将更加凸显。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引领建筑业绿色发展的中流砥柱,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晓晖.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建筑 价预结算审核研究[J].散装水泥,2025,(03):170-172.

[2]杨金梅.工程预算在 .价 工程,2025,44(18):106-108.

[3]周鑫.基于 BIM 的建 ].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5,(06):77-80.

[4]孙凤平.论装配式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探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2,(01):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