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李玲茜 杜静依 孟雪萍 闫豪斌(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因围生期窒息引发的严重脑损伤性疾病。新生儿脑耗氧量较高,一旦缺氧,脑部血流供应首先受到影响,伴随着缺氧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氧浓度持续下降,将引发进行性脑组织损伤,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及运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1]。对于此类患儿,早期干预尤为重要,规范治疗的同时,还要做好护理干预和指导,以更好地改善其预后。本研究即探讨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分析集束化护理的可行性,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 2022 年 1 月-2024 年 1 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共计选取 7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按照均分原则,将所选患儿分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9 例。对照组中,有男患儿 22 例,女患儿17 例;出生体重 2.8-4kg ,平均( 3.42±0.15 ) kg ;病情严重程度:轻度 14例,中度 18 例,重度 7 例。研究组中,有男患儿 20 例,女患儿 19 例;出生体重 2.7-4.1kg,平均( 3.63±0.22 ) kg ;病情严重程度:轻度 15 例,中度 18 例,重度 6 例。经分析,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并无显著差异性( P>0.05 ),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主要是做好观察与监测以及对症处理工作。
研究组:接受集束化护理。(1)健康教育:对患儿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以及护理要点等[2],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手册的发放,鼓励家属认真阅读和学习疾病相关知识。(2)通气护理:做好对患儿的呼吸道管理,确保其顺畅性,如听到明显痰鸣音,立即执行吸痰操作。针对使用鼻导管吸氧或气管插管的患儿,做好鼻导管及吸氧管管理,确保患儿获得持续的氧气供应;针对机械通气患儿,做好呼吸机管路管理,及时将其中积聚的冷凝水清除,严格执行每周进行一次管路更换的规定。(3)皮肤护理:加强对患儿皮肤状况的观察,确保其始终处于清洁、干燥状态。定期帮助患儿翻身,以免其局部长期受压,在压疮高风险区,包括后脑勺、骶尾部及足跟等部位,预防性粘贴水胶体敷料。定期检查皮肤完整性,针对异常情况做好记录和处理。(4)康复训练:每天帮助患儿进行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弯曲手指、抬脚、抬头等,在患儿病情稳定的状态下,开始体位变换训练,通过调整抱姿和进行轻微的左右摇动对其前庭功能进行锻炼,结合多感官刺激,为患儿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引导患儿进行视觉追踪练习、提供给患儿不同形状的物品让其触摸等。将后续不同阶段的康复锻炼方法教给家属,鼓励家属参与到患儿的康复过程中。
1.3 观察指标
(1)惊厥消失时间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2)发育状况。使用智力发育指数(MDI)及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 年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6.0 统计分析数据,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以(
)、(n, % )表示,行 t 检验、 χ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惊厥消失时间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惊厥消失时间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均较短,和对照组差异均较明显( P<0.05 )。见表 1。


2.2 两组发育状况比较
对比 MDI、PDI,干预前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 );干预后 1 年两组两项数值均有提升,研究组均提升至比对照组更高的水平( P<0.05 )。见表 2。

3 讨论
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规范治疗的同时,还需做好护理干预[3]。经过本次研究发现,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护理方式,其能够有效缩短患儿惊厥消失时间以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促进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分析原因,集束化护理基于循证证据,整合多项经过验证的护理措施,形成系统化的干预方案,遵循多维度干预以及个体化管理原则,能够有效满足患儿需求,最大程度改善其预后。
综上,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实践效果显著,临床可予以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莫少棠.集束化护理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应用[J].医学食 疗与健康,2022,20(20):89-91.
[2]刘秀娟,张燕香.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养生大世界,2022(18):255-256.
[3]陆昆.早期干预型护理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影响分析[J].母婴世界,2021(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