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郑克胜
身份证号:342625197206150138
引言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工艺复杂、作业面高、风险因素多等特点,安全事故易发且后果严重。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房屋建筑规模持续扩大,施工安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深入分析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来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类型
1.1 高空作业风险
(1)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完整的坠落防护系统,包括:水平/垂直安全网,可提供坠落缓冲保护;标准化防护栏杆,用于防止意外跌落;锚定式安全绳,能确保高空移动安全。这些设施共同构成坠落防护的第二道屏障,任何缺失或安装不规范都将显著增加坠落风险。
(2)作业规范要求。所有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完成专项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严格执行高空作业许可制度;禁止携带非固定工具进行高空作业;保持作业平台整洁有序;实施双人作业监护制度。
(3)典型违规风险包括未系安全带进行边缘作业;在无防护平台上移动;抛接工具材料;恶劣天气强行作业。这些行为极易导致坠落事故,必须通过严格监管杜绝。
1.2 人员操作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人员构成相对复杂,专业素养差异较大。一些技术工种,例如电工、焊工等,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在电气安装作业中,无证电工可能由于不熟悉电气原理和操作规程,导致电线连接错误,甚至引发短路和火灾。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同样存在专业素质问题,一些管理人员虽然有一定施工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知识,在面对复杂的安全问题时,无法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例如,在制定深基坑支护方案时,由于对岩土力学知识掌握不足,无法准确评估基坑稳定性,导致方案不合理,给施工带来安全风险。
1.3 施工机械设备风险
设备故障多因关键部件老化、损坏,且缺乏定期检修和维护所致。如塔吊钢丝绳因缺乏检修而断裂,易引发重物坠落伤人事故;操作员未经充分培训或经验不足,易导致设备失控(如挖掘机侧翻),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设备的安全运行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严格的管理,保证持证上岗,否则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
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2.1 构建智能预警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预警决策支持系统是整合前述技术方法的综合平台,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系统架构采用“云+端”模式,云端负责数据存储,分析处理与模型运算,终端负责数据采集与信息显示,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交互。功能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模块、风险分析模块、预警发布模块、措施推荐模块与效果评估模块,形成完整的预警决策流程。智能算法应用是系统的核心,通过深度学习、模式识别、规则推理等算法、实现风险的自动识别、动态评估与预警级别判定,减少人为判断误差。人机交互设计注重简洁直观,通过图形界面、移动应用、语音交互等多种方式,降低系统使用门槛,提高预警信息传递效率。
2.2 强化高空作业防护措施
1)设施保障。设置稳固可靠的安全通道与脚手架(宽度≥2m,承载力 ≥200kg. ),在每一层脚手架上满铺防滑脚手板,防止工人滑倒。在建筑物外围张挂符合国标的高强度安全防护网,钢绳间距≤2m 固定,并每日巡查,破损即换。作业结束后,为防止遗留物坠落,对高空作业平台的工具、物资等及时进行清理,杜绝坠物。2)个体防护。作业人员于合格安全点系挂符合标准的安全带,安全员每日作业前检查确认。提供并监督使用必要防护装备(如防滑鞋)。3)管理与培训。设置醒目安全警示标识。对高空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和实操考核(含安全带使用、平衡技巧、应急避险)。夜间作业确保充足照明。定期组织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应急演练。
2.3 部署物联网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设备在塔吊、施工升降机、履带吊等大型机械设备的关键结构部位布设应力传感器、倾角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多类型监测元件,构建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预警网络。监测系统基于边缘计算技术对设备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倾斜、位移等关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模型,当监测指标接近或超出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机制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监测平台对设备长期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预测模型,实现对设备潜在故障的提前预警,指导设备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维护保养计划,从根本上降低机械设备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2.4 强化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1)预防性维护。严格执行设备制造商维护保养规程,建立详实运行与维保记录。设备启用前及每日关键设备(如塔吊)作业前,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重点:钢丝绳、制动器、结构件、连接件),隐患排除后方可运行。维保后须试运行确认正常。2)人员资质与培训。所有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效操作证上岗。定期组织操作规程、风险识别、应急处置专项培训与考核。3)责任落实。设备检查、维保、运行各环节责任到人,需签字确认。每次设备检修完毕后都需要进行试运行,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由专人负责签字确认,做到责任到人。
2.5 完善防护设施标准化体系
施工企业需参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规范,编制涵盖临边洞口防护、安全通道搭设、消防器材配置等内容的标准化图集。例如,针对楼层临边防护,明确立杆间距不得大于 2m ,横杆设置需满足上、中、下三道,并采用黄黑相间警示色;对电梯井口防护门,规定高度不低于 1.8m ,门扇网格间隙小于 15cm,且必须配备机械联锁装置。在材料采购环节,建立防护设施供应商准入清单,要求钢管壁厚、扣件抗滑移系数等关键指标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从源头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现场。此外,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将标准化图集转化为可视化交底手册,采用三维动画、实物样板等形式,直观展示防护设施搭设步骤和质量控制要点。例如在悬挑脚手架搭设交底中,详细标注型钢锚固长度、钢丝绳反拉角度、脚手板铺设顺序等参数,并要求作业人员对照手册进行自检。实施“样板引路”制度,在工程首层或指定区域打造防护设施示范段,经监理验收合格后作为全线施工基准。同时,建立日巡查、周点评、月评估的检查机制,对防护设施变形、锈蚀等问题建立维护台账,明确更换周期与责任人,从而有效减少人为操作偏差,确保防护设施始终处于可靠状态。
结语
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能够显著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但仍需根据工程特点与实施环境进行优化调整。未来应加强风险数据积累与分析,深化预警技术研发,完善多主体协同机制,推动预警系统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军.建筑机械安全风险系统管控与预警研究[J].建筑机械,2022(10):24-27 .
[2]马兵.安全预警管理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安全,2022,37(4):69-71
[3]裴巧玲,于媛,庄辛宇.基于 BIM 技术的地铁深基坑安全风险预警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21, 5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