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的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杨峥
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392
1 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数据安全现状
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作为供电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牵引变电所、接触网、配电设备等关键设施的实时监测、远程控制与故障诊断功能。系统采集的电压、电流、开关状态等数据不仅关乎设备运行状态,更直接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与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然而,随着系统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其开放性与互联性显著增强,传统封闭式架构的安全边界被打破。一方面,系统与调度中心、综合监控平台及外部维护终端频繁交互,数据传输路径复杂,易受中间人攻击或数据篡改;另一方面,部分老旧系统仍采用明文传输、弱口令认证等低安全配置,为恶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2 数据访问控制策略
2.1 用户身份认证
传统的静态密码认证已难以抵御暴力破解与钓鱼攻击。为此,应推行多因素身份认证(MFA)机制,结合生物特征识别(如指纹、人脸)、动态令牌(OTP)与智能卡技术,实现身份验证的强健性。例如,在调度中心关键操作终端部署指纹识别模块,运维人员登录时需同时输入密码与完成生物特征验证,显著提升身份冒用的难度。此外,可引入基于行为分析的身份持续认证技术,通过监测用户操作习惯(如键盘敲击节奏、鼠标移动轨迹)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在异常行为出现时自动触发二次验证或会话中断,实现从“一次性认证”向“持续性信任评估”的转变。
2.2 权限分级管理
权限管理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与职责分离原则。根据岗位职能将用户划分为调度员、维护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角色,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每个角色仅被授予完成其职责所必需的最小权限集,如调度员可查看实时数据与执行远程分合闸,但无权修改系统配置或删除历史记录;维护工程师仅能在授权时段内访问特定变电所设备参数。同时,引入属性基加密(ABE)思想,将权限与用户属性(如部门、职级、工作时间)动态绑定,实现更灵活的权限控制。例如,夜间维护作业时,系统自动激活特定工程师对某区段设备的临时操作权限,任务完成后权限自动回收,有效降低权限滥用风险。
2.3 访问行为监控
在严格的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基础上,必须对所有访问行为进行全程监控与记录。部署统一的日志审计平台,实时采集用户登录、操作指令、数据查询等日志信息,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行为建模与异常检测。通过建立正常操作行为基线,系统可自动识别偏离模式,如非工作时间的大批量数据导出、高频次的异常指令尝试等,并即时触发告警。同时,结合数字水印技术,在敏感数据输出时嵌入用户标识信息,实现操作行为的可追溯性,为事后追责提供有力证据。
3 数据加密策略
数据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极易成为攻击目标,加密是保障数据机密性与完整性的核心技术手段。
3.1 数据传输加密
电力监控系统涉及大量实时数据在变电所、通信网关与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为防止数据在传输链路中被窃听或篡改,必须采用高强度加密协议。建议在通信链路层部署IPSec 或在应用层采用TLS 1.3 协议,实现端到端加密。对于关键控制指令,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指令来源可信且内容未被修改。此外,针对无线通信场景(如移动维护终端接入),应启用 WPA3 加密标准,并结合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构建安全的远程接入通道,杜绝中间人攻击的可能性。
3.2 数据存储加密
存储在数据库、历史服务器及备份介质中的电力数据同样面临泄露风险。应对静态数据实施全盘加密或字段级加密。对于结构化数据(如设备参数、操作日志),可采用 AES-256 算法对敏感字段进行加密存储;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故障录波文件),则使用透明数据加密(TDE)技术,在存储介质层面实现自动加解密,避免对上层应用造成性能负担。密钥管理是加密体系的核心,应建立独立的密钥管理系统(KMS),实现密钥的生成、分发、轮换与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采用硬件安全模块(HSM)保护根密钥,防止密钥泄露导致整个加密体系失效。
4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4.1 定期数据备份
应制定科学的备份策略,明确备份频率、保留周期与存储位置。对于实时监控数据,建议采用“增量备份
周期性全量备份”模式,如每日执行增量备份,每周进行一次全量备份。备份数据应遵循“3-2-1”原则:至少保留 3 份副本,存储于2 种不同介质(如磁盘与磁带),并确保 1 份副本异地存放(如灾备中心或云存储),以防本地灾难导致数据全部丢失。同时,备份过程应加密传输与存储,防止备份数据在传输或归档过程中被窃取。
4.2 数据恢复测试
仅有备份不足以保证数据可用性,必须定期开展恢复演练以验证备份有效性。制定详细的恢复测试计划,模拟不同故障场景(如数据库损坏、服务器宕机),测试从备份介质中恢复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与时效性。通过自动化脚本执行恢复流程,记录恢复时间(RTO)与数据丢失量(RPO),评估是否满足业务连续性要求。测试结果应形成报告并用于优化备份策略,如调整备份频率或改进恢复流程,确保在真实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恢复系统运行。
5 安全审计与监测策略
5.1 安全审计策略制定
应建立覆盖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审计制度,明确审计范围、审计频率与审计责任。审计内容不仅包括用户操作日志,还应涵盖系统配置变更、安全策略调整、补丁安装记录等。采用自动化审计工具,定期生成审计报告,重点分析权限变更、异常登录、高危操作等事件。审计结果应提交至安全管理部门,作为风险评估与策略优化的依据。同时,确保审计日志本身受到保护,防止被篡改或删除,可采用只读存储或区块链技术实现日志的不可篡改性。
5.2 安全监测与预警
部署综合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系统,集成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防病毒软件等多源安全数据,实现对电力监控系统网络流量、主机行为、应用日志的集中监控。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海量日志,识别潜在攻击模式(如端口扫描、恶意软件传播),并结合威胁情报平台,及时发现新型攻击手段。一旦检测到可疑活动,系统自动触发多级预警机制,通过短信、邮件或声光报警通知运维人员,实现威胁的早期发现与快速响应,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件影响。
结语
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的数据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备份恢复到安全审计等多个维度协同构建纵深防御体系。通过实施动态身份认证、细粒度权限管理、端到端加密、自动化恢复测试及智能安全监测等创新策略,能够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保障电力监控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为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坚实的数据安全支撑。
参考文献:
[1] 电力监控数据分析在轨道交通运行优化中的应用[J]. 王昊;陈林霞.价值工程,2023(30)
[2] 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级电力调度系统应用方案[J]. 杨凯;喻奇;汪理;蔡彬彬;裴丽君.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