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策略分析
陈娆
第九二一医院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能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美术教育;融入策略
引言: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帮助幼儿感知并传承民族艺术的精髓,进而促进其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幼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对于让幼儿在感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
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文化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积极展开美术教育,可为幼儿提供一个感知与表达的重要途径,帮助幼儿在视觉艺术活动中提升直观感知、理解能力。而在美术教育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幼儿可以接触到中国传统的图案、色彩、符号与工艺,这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积极利用美术教育这一媒介展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使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形成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与认同,不断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传统故事启迪创意,深悟文化精髓
新时期,幼儿教师在实际展开教育活动中,不仅应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还应注重启迪幼儿创意,引导其深悟文化精髓。因此教师需精心挑选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故事,确保故事内容既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又能够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所开展的美术活动应围绕故事主题展开,鼓励幼儿以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思考与创意[1]。同时,教师应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与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其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幼儿教师可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入《嫦娥奔月》传统故事,在教学中引导幼儿感知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教师讲述嫦娥追求自由与对月亮的向往,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幼儿感受到嫦娥形象的神秘与高远,引导幼儿分析嫦娥形象所蕴含的文化象征,如“追求自由”的情感与“月亮”象征的理想,进而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通过绘画表现这些抽象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引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利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进行创作,让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嫦娥飞向月亮的场景,并尝试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呈现故事中象征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选择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以祥云、玉兔等作为绘画的辅助符号,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艺术创作能力,还能够在实践中领悟到传统故事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精髓,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二)模拟传统节庆活动,亲历文化韵味
新时期,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为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可积极模拟传统节庆活动,让幼儿亲历文化韵味,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因此教师需系统规划节庆活动主题,确保所选主题既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幼儿的兴趣与认知发展[2]。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设计一系列与节庆主题紧密相关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在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同时,教师应注重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围,使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调整活动策略,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长与收获,从而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融入。
例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可积极引入“春节庙会”模拟活动,结合美术教育让幼儿在创作中感知春节的传统特色与文化内涵,为幼儿介绍春节庙会的灯笼、年画、龙舞、福字等基本元素,明确它们在春节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随后教师可引导幼儿选择某一传统元素进行创作,鼓励幼儿利用剪纸、绘画、贴画等方式,将传统节庆符号融入作品中。教师可以提供剪纸模板,让幼儿感受和模仿传统技艺,在剪纸过程中教师强调传统艺术的简洁与象征性,帮助幼儿理解每一剪纸形态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引导幼儿结合庙会场景进行创作,让幼儿通过不同色彩与造型的搭配,展示传统节庆氛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模拟活动中,教师不仅关注幼儿作品的表现形式,还特别注重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认知,鼓励幼儿通过创作表达对春节庙会的理解,使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创作过程中,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在艺术表达中展现出创意与想象力。
(三)手工艺术传承经典,践行民间智慧
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手工艺术的价值产生深刻认知,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着重于手工艺术的传承,践行民间智慧,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入[3]。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需明确手工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手工艺术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相结合,确保幼儿在掌握手工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工活动,引导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传统的中国剪纸艺术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幼儿体验并创作经典的剪纸作品,深入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为幼儿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强调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象征意义。并向幼儿展示如何从一张纸开始,通过折叠与剪裁,创作出具有独特图案的作品,强调图案中的象征意义,如“福”字代表着祝福与吉祥,动物剪纸象征着不同的祝愿与情感。随后教师需接着引导幼儿尝试剪纸,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图案进行创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注重手工技巧的训练,如如何精准地剪裁边缘、如何将折叠的部分剪开形成图案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理解剪纸艺术背后的传统文化智慧,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感知民间艺术形式,培养幼儿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尊重。这一教学过程实施中,幼儿不仅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还能够在手工创作中深刻体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践行传统文化的智慧,促进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同。
结语: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文化背景,还能够激发其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灵活运用传统故事、节庆活动和手工艺术,有效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全面提升其艺术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添彩[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9):62.
[2]陈瑶.以传统文化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美术活动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7):91-95.
[3]宋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探索[J].文渊(小学版),2024(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