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沈佳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
引言
高中生物是一门集实践与理论于一体的理科学科,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下,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物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逐渐加深,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重心已经从生物成绩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转化,为构建高效课堂以及确保高质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应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合理化运用“问题驱动”教学,在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保证高质量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下问题驱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高中生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问题驱动模式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即教师通过综合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设契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并通过对问题设计进行不断优化,从而在全面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提升课程整体教学成效。在 " 问题驱动 " 模式实施中," 问题 " 设置是否合理以及询问方式是否科学,是影响模式践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全面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不同于其它现代化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 "是以激发学生课程参与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置时,为避免问题不必要性亦或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况,通过综合课程内容在遵循 " 由浅入深 "、" 由易到难 " 原则下紧扣数学教学主题,在满足不同层级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近几年发生的飞机失事事故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并提出问题:" 怎样用生物学科的知识辨认遗体 ?" 学生会想到 DNA,教师接着追问:" 为什么用 DNA 可以辨认遗体?DNA 如何通过基因明确亲子关系 ?" 在教师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充分调动脑内的生物知识,并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探究的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还能引导他们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生物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采取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问题驱动模式实施中," 任务驱动 " 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化应用,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弱,是影响课程整体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时教师要教师需将学生进行合理化分层、分组,然后通过布置合理化的教学任务,在保障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高中生物教师需结合学生实况对" 教学手段" 进行深入反思,即首先教师可组织学习进行自学,在完成 " 个性化学习 " 后,教师再依据学生实况进行小组划分,之后组织他们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既能有效地解决组织成员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又保证了他们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最终在互教互补中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分子与细胞》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学时,为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分组,然后提出“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时的变化有哪些?”等问题,然后在明确具体实验步骤的前提下,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在强化学生生物思维的前提下,巩固实验成果,以此来全面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结束语
概括而言,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目标。生物作为高中阶段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为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驱动”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于促进生物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庆娟,邱雅岩,段云涛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J]. 生物技术世界,2018,20(10):99.
[2] 穆未来,潘亚娣,翁锦萍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途径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