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张伟萍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第一中学 135300

教师虽然对学生生物学习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但当前高中生物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首先,教师对于生物课堂的学习目标制定的不够合理,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学生生物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也更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容易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其次,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不够,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参与度低,也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质量。最后,现有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教师过度依赖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评判标准,缺乏过程性评价,也忽视了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生物的深入学习。教学评一体化能够有效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指导课堂教学的开展,将教学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教学闭环,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设立全面的教学目标,指导课堂教学内容开展。

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充分剖析教材中对于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育目标,设立内容丰富,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内容,注重可视化和可评价性。同时,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覆盖知识,学科能力和素养等多层次的目标,为后续课堂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教师在开展课堂时,要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设计生物课堂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教材上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融入对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 1 章《发酵工程》第 3 节《发酵工程及其应用》时,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策略,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指导生物课堂的有序开展。教师在设立目标时,应注重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多个维度。除了讲解发酵工艺在现代的运用,向学生讲解清楚微生物在化学工艺中的重要作用之外,还提出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现代经典发酵工艺的原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发酵工艺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发酵产品生产原理,如酸奶和面包,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发酵工艺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知识点讲解环节,应注重学生对于生物原理的理解,包含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培养起严谨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最后,教师在课堂内容设计上还应回应教学目标中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发酵实验。如观察制作面包时在面粉中放了酵母后是如何发酵的,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建立科学探究精神。

二、立足课堂教学内容,搭建科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和单一性等缺陷,无法真实、准确且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依赖于考试的分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打分,忽视了试卷受篇幅的限制,对知识点的考察不够完整。同时缺乏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可能长期存在学习误区,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意见,导致学生出现基础不扎实的问题,不利于后续生物教学的开展。基于此,教师在搭建评价体系时,应时刻注意教学评一体化的贯彻落实,做到目标与教学与评价相互贯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 3 章《基因工程》第 1节《重组 DNA 技术的基本工具》时,教师以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为导向,设置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例如,教师提问学生“限制酶为什么能特异性切割 DNA ?”教师记录学生的课堂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作为评价标准。除此之外,针对课堂实验操作环节的开展,教师注重观察学生在使用仪器和记录数据时,是否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问题分析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建设,设置个性化教学反馈。

教学评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融会贯通,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教师基于此应建立起科学的反馈体系,注重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基于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进行定向的教学反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免疫失调》时,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据科学准确的教学报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如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项,及时给予意见,帮助学生补齐短板。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及时写下评语,如批注“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原因理解存在偏差”,引导学生复习课本,夯实基础。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出具有挑战性的课后探究拓展题目。如“阐述 CAR-T 细胞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大胆猜想。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生物知识的使用价值建立初步感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建设已是教学的大势所趋,教师应从教学目标为导向,指导生物课堂的开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学科能力层面和生物素养层面等多个维度。并且搭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涵盖多个维度。对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数据,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薄弱项和易错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汪童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构建—以高一生物必修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18):140-142.

[2] 吴玲.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单元主题教学[J].教育界 ,2025,(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