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

作者

周明霞

南昌市洪都中学

引言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然而当前小说教学中,仍存在停留于情节复述、标签化解读人物、孤立分析语言技巧的倾向,导致学生思维浅表化。要改变这一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小说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理念,倡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批判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与意义建构,由此才能为激活小说课堂、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路径。

一、梳理文章脉络,精读小说情节

深度学习反对碎片化阅读,强调把握文本整体结构与内在逻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中要积极帮助学生梳理小说脉络,注意这并非简单分段概括,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情节安排、叙事视角、时空转换背后的深层意图与逻辑关联,理解情节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与人物塑造。由此,才能帮助学生从情节上理解整个小说所表达的深意。

例如,教师在教学《祝福》这篇小说时,可引导学生聚焦这篇小说的核心问题:“祥林嫂的命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的?” 围绕该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着重关注与之相关的情节,并进行深分析,比如:鲁镇收留她(看似生机)——被婆家抢回改嫁(命运转折)——夫死子亡再回鲁镇(精神重创)——捐门槛希望破灭(彻底绝望)——沦为乞丐惨死(悲剧结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倒叙手法,即以开头呈现结局的震撼力,以及时间线索。即新年祝福场景的反复出现,这如何强化了“被吃者”的悲剧宿命感与社会的冷漠。通过梳理,学生能深刻体会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对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适时追问思考,解读小说人物

深度学习要求超越贴标签式的人物分析。高中生的认知和思维已经趋近成熟,他们有自己主观意识和思想,但是有的学生会出现“懒”思考的情况,只看小说的表面。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追问,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依据文本细节,揣摩人物复杂心理、行为动机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立体、辩证的人物认知,理解人物背后的时代与文化内涵。

例如,教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王熙凤出场,可连续追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放诞无礼’的笑声传递了凤姐怎样的地位与性格?”“众人皆‘敛声屏气’,为何独她敢如此?这对比说明了什么?”“她对黛玉热情备至的夸赞和关心,是真情流露还是另有所图?从哪些细节可以推断?”“面对贾母询问月钱发放,她回答‘已预备下了’,这‘预备’二字透露出她怎样的心思与手段?” 这一系列追问迫使学生回归文本,从言行举止的微妙之处,比如对贾母的奉承、对黛玉的“表演式”关怀、对家事的掌控力出发,层层剥茧,最终理解王熙凤集“精明强干、工于心计、善于逢迎、权势在握”于一身的复杂形象及其在贾府中的特殊角色。

三、经典名句鉴赏,品析小说语言

深度学习下的语言品析,绝非孤立地辨识修辞手法。它要求学生沉浸于语境,感受语言的精准性、形象性、情感张力和独特风格,体味关键语句如何精妙传神地刻画人物、渲染氛围、推动情节、深化主题,实现“言”与“意”的深度融合。在小说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是从语言描述入手,带领学生们进行精读,学习语言之美,解读人物形象,可见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也要重视语言,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聚焦“那雪正下得紧”这一名句。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感知形象——“紧”字如何具体描摹出雪势之大、之急、之密?它营造了怎样肃杀、压抑的环境氛围?其次,关联人物——这样的风雪对林冲当时的处境,比如看守草料场,前途未卜,心中郁结有何影响?风雪之“紧”是否也暗示了他内心危机感的加剧?再次,关联情节——这场“紧”雪直接导致了什么?,比如压塌草厅,迫使林冲去山神庙安身,它是否为后续偷听阴谋,手刃仇敌等冲突提供了关键契机?最后,体悟风格——“紧”字之简洁、传神,如何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白描语言的巨大表现力?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品析,“紧”字所蕴含的环境作用、心理投射、情节推动力与语言艺术魅力才得以充分显现。

总之,将深度学习的理念与方法融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意味着引领学生从情节表层潜入思想深水区,从标签化认知走向立体化解读,从孤立赏词析句走向语境化体悟。当课堂不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索“为何这样发生”以及“语言如何编织世界”时,小说便不再只是纸上的故事,而成为激活思维、滋养心灵、照亮现实的灯塔。这,正是我们提升小说教学品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婕妤 , 高晓梅 . 高中语文小说语言教学初探 [J]. 三角洲 ,2025,(20):165-167.

[2] 孙悦嘉 .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D].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5.